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大学是从家庭到学校,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是人生角色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精彩的大学生活里,许多学生都会遇到适应的困扰,本文对大学生适应不良的类型进行分析,寻找适应调试的方法。
关键词:适应;适应不良;现实;情感
大学,是人生新的开始,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转折。很多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个转折点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但在适应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就大学生在适应上产生的问题找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适应——智慧的本质
适应,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而有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的过程。而生物学则将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行为上和身体上的改变用适应来表示;心理学上则用于表示对环境改变而做出反应。学会适应,是每个社会人获得发展,健康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生物体和环境的平衡状态就是适应。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智慧的本质,;我国古先贤就说过:“识时务者为俊杰”。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是先适应环境,再改造环境。因此,环境改变时,生物体就将面对适应问题,不然生命就无法维持。
人的一生,生活环境总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适应期和过渡期的问题,如不能顺利过渡,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而大学是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是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是人生角色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精彩的大学生活里,许多学生都会遇到适应的困扰,因而我们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二、大学生适应不良的类型
大学,培养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修养;让学生的爱好得到施展;通过精彩的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才能;还有各种休闲活动、爱情、友情等充斥其中。丰富的内容,要每个学生自己去用心经营,但在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适应不良的情况:
1.学习习惯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在走入大学之前,都是家庭里父母的中心,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缺乏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来到大学后,不能适应学校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饮食习惯;不习惯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不习惯到处找教室自习、上课;不习惯安排自己预习、复习等。
2.压力的不适应。经过竞争激烈的高考,来到大学的学生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大部分学生在来学校之前,对自己的估计过高,到学校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对手云集,自己时刻处于战斗状态,更有甚者则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不仅没有享受到大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出现越努力成绩越差的情况。
3.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不适应。有些学生中学时成绩优秀,但高考发挥失常,进人了自己非预期中的大学或不喜欢的专业,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自尊心受伤,在学校感到压抑和不满。于是进校后的很长时间都不开心,不和老同学联系,不与新同学交流,自我封闭,成谜网络,寻找另类刺激,无力自拔。
4.情感上的不适应。一种是在中学时期,笼罩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没有自我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长期压抑自己对快乐的追求,对感情的期待后,一到大学就一门心思投入到与异性的交往或社团的人际交往中。虽然这给部分同学带来了短暂的心理需要和感情满足,但在学业上却受到重创,“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一部分情感、学业“双失”的同学,抑郁、自残。另一种情况是恋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新朋友、新同学的言行举止,不愿意与他们交流,自己一直缅怀过去,导致自己感到寂寞和孤独。
以上四种是大学里常见的四种适应不良的情况,但不管是哪种不适应,都将给学生带来身心的伤害,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大学里找到新的平衡状态。
三、立足环境,主动培养适应能力
不可否认,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变革与创新,而且伴随着人们意识的转变,但有些应激性差的人害怕变革,拒绝创新。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换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就惴惴不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到新环境后,积极适应、改造环境,发展自我,推动社会的前进,适应性很强。大学生应该有积极的环境意识,居安思危,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大学生要想把握成功,就必须学会适应,特别是在生活中更要主动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1.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将来,最基本的适应就是要学会生存,这意味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即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等等。
生活中的琐事很多,但有些学生连这些日常洗衣、打水的事情都处理不了,处处依靠他人,这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克服自己的惰性,依靠自己,准时作息,慢慢养成一种习惯,独立生活,这也是生活的本质。在现行社会下,每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思维也就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矛盾也只能依靠自己去独立处理,别人只能给予建议,但决定还要自己来做,这些处理事情的能力只能通过实践去培养和累积。有些学生在离开家以前依赖父母,到了学校后依赖同学,自己独立不了。他们害怕失败,总是避免去独立解决问题,但却忽略了事物的双面性,成功可以提高能力得到经验,但失败又未尝不能使他们得到教训,获得锻炼。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踏出第一步,至少就锻炼了他们在任何逆境下生存的能力,也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勇气和自信。
2.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要在学校里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必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找到支撑,保持心情的愉悦。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掌握技巧,要主动关心他人,关注他人感兴趣的事,同时也打开自己的心扉,坦诚与人交流。人与人的交流是相互的,只有自己放开的越多,别人才能从你那里获得更多安全感,才会向你坦诚的越多。而且同学之间的交往要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别人的短处,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交到更多的朋友。
3.合理引导学生生涯规划
人活着总要有一定的目标,这是人自觉行动的前提和人生的目的。但很多大学生进校后感到空虚、迷茫;或是有个过低的目标,缺乏奋斗的动力;而过高的目标又让自己
觉得遥不可及,底气不足。因此,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乎实际的目标。一方面,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对未来的期望,设立一个长期目标,这是让他们奋斗终身的理想;另一方面,还要在设立长期目标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短期的、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完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累积信心、锻炼能力,并结合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远期目标,以免因目标脱离实际而影响自己的行动方向和动力,这样他们的人生也会充满希望与活力。
4.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的态度
学生处理问题时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因周围环境改变而带来的孤独、寂寞以及学习中的烦躁等情绪。当人到达一个陌生环境时,如能积极行动,逐渐熟悉新的环境,也让新环境中的人了解自己,那么就会很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同时,积极的行动也让人在行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和信心,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时,也没有其他的精力去孤独和寂寞了。所以,学生进校后我们应尽快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体会行动中的乐趣。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积极运用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解决因突发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不适,并且勇敢的去面对问题,处理问题。他们可以向自己信任的老师、同学倾诉,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在倾听者的安慰中缓解心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促使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大学生的适应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大学的发展,虽然很多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个教育,但其教育效果仍有待加强,适应教育的系统、科学性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赵婧婧,张铭东.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曹华清.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原因透视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王连峰.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