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辛亥革命与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关联

辛亥革命与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关联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一脉相承的封建帝制,是一场改变国体政体和国人灵魂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从酝酿准备到起义爆发,再到民国建立、共和肇始,都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得助于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
    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救亡图强的时代产物,与辛亥革命具有思想上的相通之处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后叶,生逢“天朝上国”内忧外患之时。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无论形式和规模如何不同,其基本宗旨莫不定位于救亡和图强。早期的洋务学堂,虽然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窠臼,但它们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表明了对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不满,也表明了自己与旧教育的区别。天津中西学堂创办于甲午战败之际,旨在寻求“自强之道”、“求才之道”。京师大学堂诞生于戊戌运动,孕育之初就植有变法、革命的基因,不仅注重“西艺”,而且强调“西政”,用严复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1](P547)。这些新式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在性质和宗旨上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救亡图存的产物,都代表着革旧图新的一种力量,代表着新的、进步的一面。这正是它们在思想上、目标上与辛亥革命的相通之处。
    辛亥革命的许多先驱,正是出自这些新型的高等学堂以及其他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都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黄兴曾任教于长沙明德学堂,1904年任教务长,就是在这一年,他发起华兴会并任会长[2](P35)。蔡元培于1903年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次年他在这里筹组光复会并任会长,不久又任总盟会上海分部负责人[2](P328)。钟荣光就学于岭南格致书院,1896年加入兴中会,后任岭南学堂汉文总教习,在那里他按照孙中山的部署,参与并领导了各种革命活动[3]。
    另外,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留学运动对辛亥革命的作用也非同一般。大批留学生到国外,不仅接触到救国救民的先进理论,而且对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优劣有了更深切的比较。尤其是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逐年增加。到1905年间,在日中国留学生已超过两万人[4]。其中的许多人,如陈天华、邹容、秋瑾、宋教仁、马君武、杨毓麟、任鸿隽等,都是在留日期间参加了同盟会、共进会等革命组织,他们回国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与会者几乎都是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西方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清政府无法在国内提供现代学校,也无力控制派往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事实上这成为清朝覆灭的一个主要原因”[5]。
    二、高等教育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从事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为辛亥革命作出了直接的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对于革命的作用,他们以高等学堂为阵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
    1.在高等学堂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师生营造革命舆论
    “革命军马前卒”邹容号召“革命之教育”,呼吁“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6]。这一点是革命党人的共识。孙中山多次流亡海外,每到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均在中国留学生和学人中宣传革命,策划反清。1906年12月,孙中山和黄兴在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发表演讲,孙中山系统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主张,黄兴则号召学生“莫要说是今日做学生的时候,是专预备建设的功夫,须要尽那革命的责任”[7]。就在武昌起义前夕,黄兴还到上海的秘密地点,向南洋公学等校师生演讲,并当众血书“驱逐鞑虏”。另据记载,杨毓麟任北京译学馆国文教员期间,为激励学生的革命思想和精神,每当批阅学生课卷时,“学生课卷有稍合革命主义者,虽文词草率,辄奖励之;有颂扬君后而抬头书写者,必勒抹而痛斥之”[8]。
    在革命党人的宣传发动之下,许多高等学堂都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基地,革命师生通过演讲会、出版书刊、办学等形式,向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向社会底层民众,宣传革命思想,营造革命舆论。湖南明德学堂、安徽公学、浙江大通师范学堂、中国公学、云南讲武堂等,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此外,沪上的大学生定期举办的“张园演讲会”,常州籍大中学生的假期连续演说会,南汇籍学生的“南汇讲学会”,对“唤起国民思想”发挥了重要影响。新型学堂里的师生,更是争相传阅《警世钟》、《革命军》、《民报》、《苏报》等革命书刊,并充当革命书刊的发行人。安徽大学堂的学生,曾每人订一份《安徽俗话报》寄回家乡,向家人乡人宣传[9](P123-124)
    2.建立革命性质的高等学堂,培养革命人才,开展革命斗争
    孙中山于1903年在东京创办青山军事学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徐锡麟和陶成章1905年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培养教师,暗中也是为了培养反清军事人才。秋瑾1907年任大通师范学堂监督,在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组织光复军。
    1902年11月5日,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10]。校长开除特科学生的举动,引起全校师生反对和抗议,特科学生于16日上午集体自动退学。为收留这批学生,在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召集下,以中国教育会的名义于1903年初创办了新校“爱国学社”,同年还创办了姐妹校“爱国女学”。学社由蔡元培任总理,“重精神教育,以自由独立为主”,专收各地进步学生入学,教师亦多为倾向革命者。“校内师生高谈革命,放言无忌。”许多革命志士,都曾以学社为据点,从事革命活动。邹容曾借居爱国学社写成《革命军》,章太炎也曾借居于此编辑《苏报》。更惊奇的是,杨笃生、章士钊、钟宪鬯、俞子夷等教员,都曾在蔡元培召集下,秘密组织暗杀团,试制炸药,为反清武装斗争做准备[11](P288)。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应清廷请求,由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之学校规程》,引起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约3000多名留学生愤然退学从日本回国,其中一部分学生,由姚洪业、孙镜清等人发起,于1906年在吴淞自行创办中国公学。胡适就在当年考入中国公学,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学生时光。胡适后来回忆说,&l dquo;我那时只有十几岁,只见许多没有辫子的中年少年,后来才知道大多数都是革命党人,有许多人用的都是假姓名”;而“教员之中,宋躍如、马君武、沈翔云、于右任、彭施涤诸先生皆是老革命党。中国公学的寄宿舍常常是革命党的旅馆……当时的中国公学的确是一个革命大机关”[12]。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在革命党人主导下建立的。它们或者是出于直接的革命目的,或者是出于对清廷的不满和反抗,都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因而,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实际可以看做是广义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辛亥起义的前奏曲。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复辟势力篡夺后,革命者又开始发动新的革命。在后继的革命行动中,他们依然重视高等教育的作用,又陆续创办了一些具有革命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1912年孙中山在北京创办私立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中国大学),黄兴任第一、二任校长。1913年夏至1916年春,孙中山流亡日本,先后创办浩然学舍、东京法政学校、近江飞行学校。1913年黄兴在长沙创办明德大学。1916年黄兴与鲁荡平等同盟会成员,在北平创办私立民国大学。1920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创办孔德学校、中法大学,等等。他们创办这些高等教育机构,旨在培养新的革命人才,积蓄新的革命力量。
    3.革命师生直接参加武装起义,为推翻封建统治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在武昌起义前的历次反清武装斗争中,都不乏革命师生的身影。1907年安庆起义,由安徽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发动,他先刺杀安徽巡抚,然后率学堂的学生军与清军激战。1911年3月广州起义,起义军首领中有中国公学学生饶可权、熊克武、但懋辛等人,也有专程回国参战的留日学生林觉民、林尹民,他们中有多人英勇就义,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陆军测绘学堂、武昌矿业学堂、中等工业学堂等校的大中学生组成的学生军,直接加入战斗。汉阳失守后,守护军政府的,主要也是学生军,他们冒着清军的猛烈炮火,英勇作战,稳定了军心民心。整个战役中,起义军的后勤也主要由学生军负责,工科学堂的学生负责运输供给,医科学生组织赤十字救护队到前线救护伤员,女学堂学生做女工赶制被服,如此等等。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高等学堂的革命师生投笔从戎,群起响应,以各种方式参与革命。南洋公学学生,在教员许奇松(同盟会员)率领下拿起武器,联合其他学堂学生,与上海商团一起攻克制造局[13]。随后,由上海大中学生组建的“中华民国学生军团”成立,在上海附近地区的光复战斗中发挥了作用。岭南学堂学生组织筹饷队,在广州设总办事所,港澳设分所,遍及省港澳进行募款,支援起义军。还有的学堂师生就地策应起义,谋划地方独立;有的师生则回乡联络同志,组织义军[9](P380)。
    三、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导致国体政体和国人灵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初期的北洋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从1912年10月至次年1月,民国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大学规程》等多项高等教育的法规,随后,又有《私立大学规程》(1913)、《修正大学令》(1917)、《国立大学条例》(1924)等法规陆续出台。这些法规的颁布,对确立新型的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学令》颁布于1912年10月24日,与十年前的清末《奏定大学堂章程》相比,变化巨大而又鲜明。第一,《大学令》摒弃了“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的旧纲领,确立“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第二,废除原先居八科之首的经学科,规范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教学,强调以文、理二科为主。第三,改“大学堂”为“大学”,分科“大学”为“科”;废“总监督”、“监督”名,分别改称“校长”、“学长”,同时废“教务提调”、“庶务提调”、“斋务提调”、“监学官”、“图书馆经理官”等官名。第四,改“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改“通儒院”为“大学院”。第五,改“正教员”、“副教员”为“教授”、“助教授”。第六,废除“大学总监督受总理学务大臣之节制”,规定校长“总辖大学全部事务”,“学长主持一科事务”。第七,废止奖励科举出身办法,明确毕业证书、学位制度,承认“同等学力”。第八,改“会议所”、“教员监学会议所”,确立校“评议会”、科“教授会”制度,规定“凡关于高等教育事项,评议会如有意见,得建议于教育总长”。第九,废除学生“须觅同乡京官为保人”的具保制度。第十,规定“私人或私法人亦得设立大学”①。从《大学令》与《奏定大学堂章程》的这些简单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宗旨、性质、内容、制度等方面的重大区别,这些区别显然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当然,民国初始,政局动荡。革命与复辟,前进与倒退,新与旧,仍然处于激烈的较量之中。即使是在民国政府势力范围之内,各项高等教育法规颁布后,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施,更遑论民国政府势力范围之外了。严复是京师大学堂末代总监督、国立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如何废止“经学科”,他内心其实很纠结:传统要保存,“书院国子之陈规,又不可以不变”。最后他将经学科与文科“合并”,名“文科”,自兼学长,可谓煞费苦心。严复卸任北大校长后不久,就发表“读经当积极提倡”。这是否是对取消经学科的一种弥补,实在耐人寻味[1](P602)。评议会、教授会,是“民主治校”、“教授治校”的重要制度,其职权在《大学令》中有明文规定,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其实都大打折扣。直到蔡元培长北大、梅贻琦 长清华之后,这些制度才算是基本落到实处,而这已经是数年、十数年以后的事情了。
    然而,民国初期的这些高等教育法规,尽管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总的来说,这些高等教育法规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教育理想,寄托了新型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教育诉求;它们一反清末学制的封建特性,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新宗旨,构建了高等教育的新体制,规范了高等教育的新体系。一言以蔽之,民国初年的这些高等教育法规及其实施,建立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规范了路径。
    辛亥革命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也深刻地发生在高等教育的观念和思想方面。辛亥革命的先驱们,秉持“三民主义”的思想理论,高举“自由”、“民主”、“共和”的大旗,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动员民众,所向披靡。由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状况所决定,也由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再也没有哪一种口号,能够像“复兴中华”一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发生那样强烈的共鸣和呼应;再也没有什么观念,能够像“自由”、“民主”、“共和”一样在高等教育领域找到那么多的同道和知音,那样地深入人心,成为众多师生崇高而坚定的信仰,指引着他们投身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
    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对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服务于个人发展的观念。教育“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保有他种目的的人去使用的”[14](P337)。二是大学服务于国家的观念。大学传授高深学术,要服务于“国家需要”,但这个国家不是“莫非王土”的国家,而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的国家,是以民为本、民族共和的国家。三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观念。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是世界各国大学的通例,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有了党化,便没了教育;要有教育,先取消党化”[15]。四是大学自治的观念。大学应独立于党派、宗教、团体之外,其办学行为不受任何党派、教会、政府之掣肘。五是民主治校、教授治校的观念,将治校权力合理分布,发挥教授群体在治校中的主体作用,“无论任何人来任校长,都不能任意办事”,“则校长不至为众矢之的,亦不至为野心家争夺之目标”[14](P373)。
    辛亥革命理想在高等教育领 文档下载域的一次全面试验,当属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蔡赴任时途经上海,众多友人出于爱护的目的,奉劝他不要进北大这个是非之地。但是,孙中山却力主蔡北上,认为这将有助于革命思想在北方的传播[11](P629)。蔡元培上任之后,“仿世界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将一个充塞着封建文化气息的旧学府,脱胎换骨改造成为一个体现了民主革命精神的全新大学,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全新样板。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从具体事项上看,是将《大学令》中的许多规定,付诸实践,落实到了实处;而从意义上看,恰恰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继续,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教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从此,辛亥革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胜利果实,得以切实的巩固;现代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和观念体系,得以切实的加强。
    发生在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为中国高等教育奠定了现代体系的雏形。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辛亥革命先驱之高等教育理想的许多方面,当今仍然是我们上下求索的时代命题。对于这样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严肃地加以总结,以史为鉴,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途。
    [收稿日期]2011-10-2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54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