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作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耦合关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培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打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文章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耦合路径作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学科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其培养目标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基层一线所需要的各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不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对传统专业和老专业没有针对地区、行业和企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尽早加以调整和改变,会使高等职业教育逐步丧失其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主要职能。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及明确专业建设方向,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成双向耦合,达到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相契合的良性循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耦合关系
耦合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一般来说,某两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称“耦合关系”。下图表示的就是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
图1: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耦合关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作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驱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使得行业发展方向、行业标准、职业岗位(群)、用人机制等都发生变化,什么样的人才质量标准才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是高职院校亟待探究的课题。比如,社会上近几年频频出现的企业“招工难”,早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诚然,其中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导致的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但透过这种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射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下,区域产业向什么方向调整、频度调整、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政府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产生了哪些变化等都决定了高职院校新专业的设置和对传统专业改造的方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也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具有区域特色性、分布合理性、结构科学性、层次多样性等特点,也促使专业发展重点与建设策略内涵要对此做出相应的调适。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然是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体现,可以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原则、重点和思路,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效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而做出种种努力,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往往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反映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反应在人才培养上,大致需要2至3年时间。这期间,若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职业岗位(群)和人才需求发生变化,高职院校能否立即对这种变化做出调整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能否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效的最直接表现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发言权掌握在用人企业。如果企业对人才质量的反馈结果不好,表明专业建设没有做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人才质量偏离了社会期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调整。反之,如果企业的反馈结果是好的,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营的好坏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成效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耦合路径——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构建与东莞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专业体系
1.东莞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优化趋势
据《东莞统计公报》,2011年东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735.39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0.4:50.2:49.4,二三产占比基本持平,各占半壁江山。由于较早承接了港澳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东莞现已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249.87亿元;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等四个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187.2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5%、8.0%、6.1%、6.6%和12.8%。
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东府[2009]5号)明确指出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
2.构建与东莞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东莞的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不多,相对落后于珠三角其他教育发达地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且东莞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大,东莞市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并于2008年成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办,2009年正式挂牌成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它是东莞唯一一所由东莞市政府出资11个亿建立的公办高职院校,东莞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
截至到2012年6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共设有个15个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含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加工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含电力电子、智能电子、应用电子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含多媒体、数据库、网页设计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工商管理(含营销方向)、酒店管理(含旅行社方向)、社区管理与服务(含社区体育事务管理方向)、会计(含会计电算化方向)、物流管理(含货运代理与报关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方向)、园林技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服装设计(含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营销与管理方向)、印刷技术(包装印刷技术、印前图像处理方向),涵盖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农林牧渔、艺术设计传媒、轻纺食品、财经和旅游8个大类,与目前东莞产业结构现状基本符合。但专业方向设置覆盖面不广,有些专业只有1个方向,还未能跟上东莞产业结构集群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步伐,且新建学校的专业基础也比较薄弱。
从东莞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制造业在东莞未来的发展中还是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其产业链会逐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今后对人才的需求将集中在LED电子照明、通讯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模具加工、材料等高新技术行业。此外,随着东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一批服务型的职业岗位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产业中剥离出来,对营销、电子商务、会展、金融服务、策划、工业设计、咨询、中介、代理、物流、服务外包、园区管理等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高职院校在新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时,应该前瞻性、科学性、灵活性地瞄准东莞有潜在需求的行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今后可以考虑设置通信类、食品类、材料与能源类、轻化工、会展类、公共事业类、公共服务类专业等专业;逐步健全交通运输类、市场营销类、经济贸易类、财政金融类、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专业方向,形成专业群。
(二)加强与东莞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内涵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采取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高技能的企业一线人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高职院校,在建设与东莞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方面,尚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对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没有形成自身专业特色,不能彰显区域特点;师资力量特别是有行业企业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力量薄弱等问题,专业实力有待提升。以下就东莞高职院校如何打造与东莞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并提升专业内涵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做好专业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作的的先导,有了一致的理念和目标才能群策群力搞好专业建设。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国家政策文件学习,从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思想上转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管理人员都要深入学习,认识职业教育与东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校方应该加强与企业人员的沟通,把企业市场化的用人需求和学校标准化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糅合,使企业了解并达成与学校相一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专业的市场需求调研,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强化树立实践出人才的理念,在专业建设中确立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专业建设、培养出色的高职人才。
2、搭建专业建设的全方位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需要企业合作参与,所谓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平台,是指专业建设中,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合作建设的校企合作学院、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教材等。东莞高职院校院建校时间很短,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平台尚未搭建,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参与度低。有些企业和校方合作挂牌后,并没有参与到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去;由于企业人员工作繁忙,企业兼职教师多是挂名,实际并未与学校共同合作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多数情况学校只能请到企业人员给学生讲座,学校对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与企业进行具体可行的专业建设合作办法磋商,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企业参与是高职院校打造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企业对人才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最清楚,也最了解企业的作业流程,这对于东莞高职院校真正有行业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的现状来说,对课程建设尤其是项目化课程建设和开发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切实保证校企合作的成效,克服解决实际合作中存在的困境,东莞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并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扶持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为企业人员进入高职院校提供方便和保障机制,鼓励高职院校搭校企合作平台,为此提供各种便利;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促进校企共同开发适合东莞产业结构的优质特色专业。
3、建立“高职化”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其他教育有很大区别与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即不是普通高校理论式的教育范式,也不同与中职教育。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较本科教育来说更注重应用性的动手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较中职而言,毕业生所对应的层面应有所区别,比如技能水平的提高、制作难度的加大、任务的复杂度、岗位的层次更高。
高职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课程。课程设置要以服务东莞区域经济为导向,突出东莞产业经济特色,要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符合地方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要尽快改变东莞目前依然以学科课程为主的高职课程体系,扭转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向项目课程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4、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做得再好,而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方法,那么课程改革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学生也不能从中受益。目前,东莞高职学生在课室上传统理论课的比例依然很高,主要授课形式依
然是课堂讲授。尽管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和先进接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但是,实践课中,很多老师自身缺乏实践技能相关的知识,又很难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对其的影响,存在老师大篇幅地讲,学生听,最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做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极大降低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学生参与度。学生动手机会少,不能熟练地做,又对讲授缺乏耐心,导致实践教学的失败。所以,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转变刻不容缓。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必须要从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着手。高职院校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制度,要改变现在很多学校有制度但可行性差的现状,要给予老师下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参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会、与其他经验多的高职院校定期交流、请专家来校指导、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等方式,培养有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还应改变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方法,改专任教师传统统本科式的说课比赛,支持和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等级的技能大赛,学校可以采用教师技能比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果等评价机制,通过教师技能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
5、教学管理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为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也是间接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大多数高职教学管理都是照搬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忽视了高职的特有教学模式——实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高职院校沿用了本科的以学科知识划分的课堂授课方式,依然有大量的理论课程,没有达到高职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改革的标准,教学管理不能够依托教学走向高职模式。二是缺乏懂高职教学管理的人才。教学管理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教学管理的缺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转变了,但是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不能及时跟进,缺乏懂高职教学,可以指导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才,是现阶段东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学管理,通过再培训和改变人才引进标准来改善现状,除了通过培训、交流、参观这些方式外,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积极探索、可以采用管理人员挂职交流的方法,取他人之长,逐步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人才引进时,要求有经验的高职教学管理人才,教学管理也可以采用教师的传、帮、带模式,让有经验的管理者帮助其他人员适应高职的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6、建立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除了要保证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外,最重要的是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反馈体系。作为像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新建高职院校,在各方面都尚待提升和完善的情况下,更应重视并尽早着手于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反馈机制的搭建,学校就业办要与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协会、家长等建立多方位的长效机制,跟踪调查,搜集数据,将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社会反馈情况汇总整理,形成客观数据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可将社会反馈结果用作专业建设和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不断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企业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风华.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 [2006]16号.
[4]王键.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5]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7(24).
[6]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以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2(6).
[7]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Z] .教高[200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