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中国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关系分析

中国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关系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中国高校规模扩张是在教育适龄人口对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采取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以此拉动内需的一项举措。此后,高校招生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增长,与此相关联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需求与供给关系失衡所引发的矛盾。从数量关系看,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数量增多,求职就业成功机会减少(曾湘泉,2004)。从结构关系看,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特征与供给结构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孙凤,2008)。从数量与结构的关系看,结构性失衡加剧和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杨河清,2009)。本研究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入手,试图回答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就业供给总量是否有关。分析制约大学生就业规模增长的因素,探讨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图1显示,1999~2009年普通类高校总量增长了2.15倍,其中本科类高校增长了1.82倍,专科及职业类高校增长了2.56倍,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环比增长87.15%,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提升了8.8%。
    
    图1 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变动趋势
    注:图中数据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就人力资本理论而言,劳动力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重的提高,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看,总量是结构的分布形式,结构是总量的特征。因此,大学生城镇就业与社会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供给结构关系密切,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与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变动
    一般而言,城市化发展水平高,有利于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的增加。工业化程度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分布与构成;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城镇新增就业需求总量受此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城市职业分布的多样性决定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职业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基本导向,职业特征是城市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城市化发展相互作用,促进职业结构的多样性。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与经济的发展呈正向变动趋势(于蜀等,1999)。大学生在城市就业,也是职业需求结构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关系的反映。职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影响,体现在职业的多样性与就业空间的选择上。职业多样性在城市分布的特征,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总量的因素。
    (二)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规模的关联性
    图2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城镇就业人口比重、大学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比重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劳动力比重均保持上升的态势。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1.81%、10.12%、22.7%和8.8%,城市化率与上述比重保持正向的变动关系。从变动的幅度看,大学生就业供给规模经历了大幅增长的过程。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城镇就业人员及大学生就业占新增城镇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存在正向的关联。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超出城市化率的增长,是制约大学生就业规模的因素之一。
    
    图2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规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变化
    注:图中数据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出。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何志方,2001)。由于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速度,远低于大学生就业供给增长的速度,因此,高校规模扩张与毕业生就业供给总量增长,必然要受其发展水平的制约。用相应的比例关系衡量,城市人口规模与高校人口规模的增长应保持相对合理的比例关系。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增长远超于城市化率的增长,说明高校规模扩张与城市化进程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关系平衡的因素之一。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不协调对就业水平的制约
    相比较而言,城市化率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而工业化率却出现前高后低的状态。工业化率滞后于城市化率,反映了工业经济驱动城市化发展力量的分散。工业化集中度不高,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城市人口规模的两极分化与工业经济结构的粗放,两者间的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百万以上城市人口规模比重偏低,影响工业与服务经济结构的就业效应。
    2008年中国100万以上城市市区人口仅占18.6%,50万以下的城市人口占63.4%,50万~100万人口占18%(国家统计局,2009),从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角度衡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才会为工业和服务经济的繁荣提供需求。工业化集聚水平不高又制约城市规模的扩展,高端产业的缺失,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制约其产业就业效应的释放,也影响大学生城镇就业的水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受其自身的结构缺陷影响,导致工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不均衡,形成大学生就业在不同城市间分布规模的差异。
    三、高校科类、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
    就业结构反映了各生产部门劳动力需求在不同行业和职业中的比例关系、不同经济部门所承担社会分工性质及相互联系的程度,决定其专业就业规模的分布。
    (一)科类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需求
    表1显示,综合类、财经类和政法类高校所占比重上升,其余科类高校比重下降。按高校类型占比高低排序依次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和医药类,这些科类高校占高校总数的85.33%。高校内部横向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综合类高校比重上升。在高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专科类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单科类高校变为综合类高校,采取“向上攀高”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供给类型与需求相脱节的影响因素。综合类高校比重上升,意味高校研究型就业供给数量增加,而对应于企业,应用型岗位是绝大多数企业的需求。高校规模扩张与就业供给类型的错位,扩大了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结构性的矛盾。
    
    (二)供给规模与就业规模
    从总量与结构关系看,总量扩张是结构变化的原因,结构变化是总量分布规模的特征。高校专业科类结构,是学科间比例关系的反映。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就业供给规模在不同专业科类分布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状态。
    图3显示,按专业科类大学生就业供给规模增长 高低排序为:文学类、理学类、教育类、法学类、管理学类、医学类、工学类、哲学类、农学类、经济学类和历史学类分别增长了723%、432%、419%、402%、370%、330%、325%、209%、203%、184%和173%。高校专业科类规模变化,呈显著的不均衡分布状态。
    
    图3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科类供给结构规模变动
    注:图中数据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出。
    高校规模扩张引发了专业科类规模结构的失衡。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不均衡的变化是规模扩张的结果。就高校内部而言,为了减缓投资兴建新校区负债的压力,选择设置“投入少,见效快”新专业,也是影响学科规模分布不均衡增长的因素。
    表2显示,城镇行业就业增长幅度最大的为58.79%,最小的为1.38%。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就业专业科类供给规模远大于其行业就业增长幅度,两者间增长呈典型的不对称状态。
    
    高校专业科类供给规模超出城镇行业就业规模的增长,将彼此间客观存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推向失衡的状态,表现为总量增长下的结构失衡。
    城镇行业就业增长幅度是由GDP增长的就业效应决定的,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也应与此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规模与城镇就业行业规模增长,犹如高速列车与普通列车,二者在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部分学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所在。
    (三)供给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异
    1.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与规模的扩张
    表3显示,从总体上看,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比例保持下降的态势,从1999年的52%下降到2009年46.23%,本专科比从1∶0.92调整为1∶1.16。但各个学科调整变化的方向不尽相同。就业供给的本专科比处于上升的学科依次为: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处于下降的为: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从本、专科学生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高校试图采取调整部分专业层次的办法,以缓解其专业就业困难的状况。然而,受专业科类规模的限制,其效果并不显著。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学历层次的办法,缓解部分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实属“无奈之举”。
    
    2.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与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化的差异
    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供给层次反映了高校内部产出的纵向结构,不同专业科类本、专科生比例的变化应与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化趋势相吻合,即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应与高校专业科类就业供给层次结构变化方向相一致。
    表4显示,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本、专科生之比处于上升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这些行业中,本科生就业数量增长的幅度要大于专科生。本、专科生之比处于下降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这些行业中,专科生就业数量增长幅度高于本科生就业增长的数量。在其他行业中,本、专科学生之比呈微幅变化,本科生就业数量增长幅度略大于专科生。城镇吸纳本科生就业高于专科就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3.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分布变化特征及趋势
    不同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呈现以下特征:(1)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本科生就业吸纳能力优于对专科生吸纳能力。(2)服务业中,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具有向上的趋势。说明服务业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科学,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技术及人力资本要素对行业驱动的作用在增强。(3)服务业就业层次结构的变动为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其他产业相比,在服务业内部,大学生就业层次向上变动的行业多于向下变动的行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出现向下调整的态势。
    4.不同行业就业层次的结构效应
    按照大学生城镇就业行业变动幅度大小排序,正向变动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上升幅度分别为:0.53%,0.48%,0.42%,0.27%,0.23%,0.15%,0.12%,0.11%,0.09%,0.04%,0.03%,0.03%。就业层次负向变动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采矿业,变化的幅度分别为:-1.56%,-0.64%,-0.39%,-0.23%,-0.21%。除农林牧渔业具有特殊性之外,行业最大变动幅度为0.64%,最小的仅为0.03%,说明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相对稳定。从行业就业层次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与技术结构变动的关系看,技术结构的重大突破,是改变就业行业层次结构的影响因素。因此,技术结构的渐进变化是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
    5.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适应性
    按高校专业科类供给层次结构变动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学、文学、理学、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和法学,变动的幅度幅度分别为:1.19%、1.07%、1.01%、0.85%、0.84%、0.81%、0.65%、0.47%、0.28%和0.2%。从城镇就业行业层次结构与高校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的幅度看,高校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幅度,高于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的幅度。
    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幅度,反映高校各门类本专科生就业供给比例关系的变化,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幅度应与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幅度相吻合。从高校专业科类层次结构与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的关系看,两者间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本专科生就业的状况。从城镇行业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与高校就业专业科类层次结构变动的方向看,农学、工学、经济学和理学与就业层次结构变动方向相一致,其他学科层次结构变动方向,存在与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动方向不一致的现象。
    其一,高校专业科类层次 结构与城镇行业就业层次结构的差异性,缘于高校本专科设置比重调整的幅度过大。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由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层次结构变化,二是由于部分专业科类的专科生就业困难,不得不采取增加本科层次的办法,减少专科数量来缓解部分专业的就业压力。两项因素的叠加,是形成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层次结构关系的不匹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由此得到的启示是,高校就业本专科设置比例不宜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是技术结构变动关系的组成部分,本专科设置比例关系调整变化,应符合行业技术结构的变动趋势。
    其二,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受总量的制约,加大了就业供给层次结构调整的难度。高校专业科类及相互间比例关系的变化,是总量规模分布于不同专业科类的数量对比关系。从总体上看,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比例关系适当,但在专业科类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说明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规模结构调整的余地不足。
    其三,大学生城镇就业行业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决定高校专业科类供给层次结构调整的幅度与方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农林牧渔业大学生就业层次重心呈缓慢下移的趋势,制造业就业层次结构变化呈上下小幅波动,服务业就业层次结构从总体上保持上移的趋势。大学生城镇就业层次结构变动具有相对稳定性,就业层次变动的幅度取决于产业结构转换与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
    四、规模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
    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就业专业科类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各学科专业间比例关系及专业供给规模的变化。
    (一)高校专业科类结构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结构的变动
    高校专业科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存在相互的关联,城镇行业就业结构,吸纳大学生就业专业的特征,决定其专业就业的构成。
    1.规模结构的“驼峰曲线”效应
    图4显示,在11个一级学科比例结构中,理工类占41.14%,农学占1.83%,其他社会科学类占57.03%。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总体的比例关系看,总体上,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相适应,但学科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从高校专业科类规模结构看,专业科类构成比重变化呈“驼峰曲线”形态,出现了此学科专业膨胀、压缩,彼学科专业又膨胀的现象。如经济学“驼峰曲线”的削减,相对应的是文学类与管理学类的“驼峰曲线”的形成,造成就业供给量的持续增长。因此,学科就业专业供给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过快,是产生“驼峰曲线”效应的原因。一级学科规模与其分级专业规模具有传导的作用,在以下数据统计中,将进一步分析验证。
    
    图4 毕业生就业专业供给结构变动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数据计算整理。
    2.“驼峰曲线”效应与就业压力的增加
    表5显示,高校学科专业布点数,在50%左右的共有12个,分布在工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和管理学学科,这些学科就业供给比重达到84.61%,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供给规模最大学科专业群,说明在学科群内部、部分专业同样存在 北京写作论文“驼峰曲线”效应。由高校学科专业就业供给规模引发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从形式上是相同学科就业供给规模过于集中,导致了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不平衡,但其矛盾的根源在于受规模增长的制约和高校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市场周期性热点的诱导,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扭曲。
    
    3.城镇大学生就业行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趋势
    表6显示,按三次产业划分,在城镇大学生就业生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微幅上升,第二产业从12.55%上升到17.76%,第三产业① 从87.4%下降到82.17%。从城镇行业大学生就业变动趋势看,第二产业大学生就业份额增加。说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对理工科大学生就业需求增长较快。国家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理工科毕业生在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依然会保持增长。
    
    在第三产业内部,14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城镇大学生就业比重上升,5个行业出现下降。说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对大学生就业规模增长具有正向的效应。在大学生城镇就业处于上升的行业中,既有生产性服务业,也有生活性服务业和公益性服务业。从行业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关系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增长最高,其中上升最快的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就业中比重上升了1.69%,说明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大学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就业规模会保持相应的增长。(2)其他服务业大学生就业行业比重保持上升。在生活类服务业中,大学毕业生城镇就业的行业比重有小幅增长。伴随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居民收入增长,以消费服务为对象行业的发展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关联作用在逐渐增强,在公益性服务业中,大学生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城镇就业行业比重的提高,是中国政府改善民生、加大相关领域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的结果。(3)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政府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对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城镇行业就业结构中,处于下降的有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是大学生城镇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尽管其城镇就业行业比重从58.83%下降到49.73%,但依然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说明服务业内部,大学生城镇就业分布的结构有所改善。
    大学生城镇就业,在服务业内部,从过度集中在公共分配领域,向生产性服务领域转移,是未来大学生城镇就业行业变动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基础性的领域,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引导,对大学生就业行业规模增长具有促进的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高校招生总量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专业规模膨胀存在因果的关系。总体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设置比例关系适当,而专业结构却存在 失衡的现象。说明总量增长是结构失衡的原因。若通过结构优化来缓解就业总量的压力,必须要有结构调整的空间,但从大学生就业需求市场总体上看,供不应求的专业很少,而供大于求的专业要远高于供不应求的专业,所以高校调整专业结构空间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总量增长过程中导致的结构性失衡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在总量保持增长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依然会延续结构性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通过专业规模结构的调整缓解部分矛盾,但要彻底解决问题,需要经济结构的持续改善和高校内部改革深化。
    从城市化率提高与城镇就业规模保持正向的关联效应看,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大学生城镇就业的服务业比重增长幅度应该高于制造业,但从大学生城镇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却与此相反。说明中国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联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工业经济为服务经济创造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城镇就业规模也由此受到制约,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中小城市的发展要以加强工业与服务经济的联系为着力点,以产业链集聚为政策的导向,以区域分工合作为纽带,在工业化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计划用地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优先向符合产业政策、促进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对地方服务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项目倾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形成以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和服务经济齐头并进,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增长相互依托,就业需求增长的效应。
    第二,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控制专业规模结构。对就业率低于一定限度的专业,应以学分制为依托,允许在校生选修第二专业,并实行相应学费减免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选择专业的机会。扭转进校后专业固定不变的“身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环节的评价机制,改变由主管部门评价高校绩效的方式,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行业组成的第三方评价委员会,以扭转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采取政策引导,建立大学生“向下”流动和“向上”发展的机会均等的通道,并为其在基层发挥作用,创造工作条件,扭转大学生“沉下去”,“上不来”的现象。
    第三,积极拓展城镇以外的大学生就业领域。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力量薄弱,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缺失,农产品价格涨落无序,价格波动异常,农副产品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把建立农村基层的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纳入民生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大学生就业流向农村的基层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对参加农村基层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学生,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以增强相应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的经济知识。继续扩大大学生参加国防建设的数量,采取鼓励政策,逐步提高大学生参军的数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55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