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大学生“村官”是个特殊的群体,具备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却扎根在最艰苦的基层。创业不仅可以锻炼自我,还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带领农民致富。海西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大学生“村官”任重而道远。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模式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败。文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创业模式出发,举若干事例作佐证,阐述了海西新农村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应注重因地制宜,放宽眼界,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这对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发展,以及现代新农村建设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海西; 新农村; 大学生“村官”; 创业模式
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的运行,从2006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和社区任职,目前,共有2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当中,但其到期离岗后又将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村官”创业已经逐渐成为村官离岗环节中的重要点。2010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指出了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五条出路,其中特别鼓励大学生“村官”就近就地自主创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福建作为我国沿海较发达城市,凭借海峡西岸的有利位置,提出“海西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视野开阔、思想新颖、眼光独到的青年人才。大学生“村官”作为一支有知识、有素质的队伍,其到农村担任村官,可以为农村带来新思想和新观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笔者经过基层实地调查,从大学生“村官”创业出发,对其创业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使海西新农村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提供方法依据。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
(1)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意义
2005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入了全面试验的阶段,到农村任职工作的毕业生队伍愈发壮大。福建省从2008年开始,正式全面启动了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截止至2011年,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数量已有三千多名,但其在任职期满后依然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条件,结合自己在大学期间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挖掘利基点,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吸引青壮年留村发展,激发村民的致富热情,防止劳动力离散。
(2)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研究指出,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5大问题:创业政策实施不够规范、相关配套服务不够健全、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有待提高、创业项目比较缺乏、创业环境不够完善等[1]。且在2008年度的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调查报告[2]中也曾提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失败主要源于对创业模式、创业项目考虑的缺失。由于存在前途未卜的困扰,许多大学生“村官”并未很好地融入农村,在创业方面瞻前顾后,所选择的创业项目也比较单一,延续性不强。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的辉煌事迹很多,创业之星涌现,且均是立足于对所在农村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对所创产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分析
(1)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研究的意义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方面,对于创业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创业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大学生“村官”社会工作经历少,如何在创业之初选择适合自身素质要求的创业模式极为重要,同时,一个好的创业模式能决定其是否能够在自身操作能力范围内做到合理搭配创业要素,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
(2)大学生“村官”在创业模式选择中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所到之处各有不同,自然环境的优劣、创业条件的好坏,必然存在差异。纵观大学生“村官”创业潮流的发生与发展,在服务农村、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应注重拓宽自己的眼界与思路,发挥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利用科技、网络等新兴渠道发展经济。大学生创业的模式有多种选择,但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要扎根农村创业,相比之下,其创业模式的选择更需谨慎,但也更加自由。
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选择的正误严重影响着其创业的成败。农村虽然经济落后、信息滞后,但在农村创业,也决定了其模式选择更为自由,在资金来源渠道、宣传推广、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经营目标等各方面走多元化的道路,尽可能拓宽创业广度。正如生态系统一样,越复杂的系统生命力越强、抵抗力越强,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创业模式多元化可以使大学生“村官”所创之业更容易存活与发展,在遇到困难时相对也比较容易得到妥善解决。
三、海西新农村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海西新农村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所在村的状态,同时根据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把握国家优惠政策,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寻求多元化的创业新模式。
(1)农村合作社模式
针对大学生“村官”有创业信心,但无创业资金和创业能力的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和创业大户结对帮带,农户以入股的形式联合创办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大学生“村官”负责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带动农户进行生产经营。与村民联手创业,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实践中不断进步。
泉州市泉港区界山村一直以来以龙眼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大学生“村官”出小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后,联合农户成立了龙眼合作社,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带领群众实施“龙眼高位嫁接及其推广应用”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界山村龙眼合作社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农产的准确把握,还归功于其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采用合作社的方式,广泛集资,“捆绑式”创业,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创业风险。
(2)信息服务模式
大学生“村官”年纪轻、学历高、观念新,可以借助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和对市场信息的
敏感度,结合所在地的产品特色,帮助村民建立专业农产品交易网站,宣传产品并拓宽农产品销路,促进农民致富。
晋江市安海镇前蔡村的大学生“村官”许清源不仅创建了前蔡村委会主页,为介绍和宣传前蔡村提供了网络平台,还开发了前蔡村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管理的自动化和流通的信息化。有了网络平台,他还申请了国家级农业加工基地项目,为前蔡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更广的空间。利用网络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优质选择,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不仅拓展了村民的销售渠道,也实现了个人创业和带领村民致富的双赢局面。
(3)村官与企业联盟模式
品牌效应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和优势所在,大学生“村官”可以与当地农户、村委干部等个体或组织机构以股份制的形式创建经济实体,从产品研发、宣传、销售等方面创建当地品牌,再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集团合作,引进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经济实体规模做大做强,拉动当地农村规模经济发展。
三明市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作为“中国林改第一村”,以林木加工为支柱产业。但洪田村的林木大都是初级加工,附加值较低,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不强。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罗军积极走访当地的林木加工企业了解情况,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洪田村的林业产业进行升级,将原有的企业转换成高附加值的企业,实现了乡企联合发展。大学生“村官”经验少、资金不足,但是有新思维和快速了解市场规律的能力,选择和企业进行联盟是村官创业最理想的创业模式,但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考验和挑战。
(4)村官独立创业模式
大学生“村官”要善于观察所在地各方面的软硬件需求,包括服务、资源、教育等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立足于农村、农业,实行自主创业,可以适当承包当地的农业经济、科技项目,开办教育培训机构等,或者创办新型基地园区,注册产品商标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龙岩市武平县城厢乡园丁村有大量村民以种植花卉为生,但种植技术和市场销路一直是困扰村民致富的难题,花价的暴跌甚至击垮了村民的信心。大学生“村官”冯素金为了引导村民种花,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基地做示范。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她与母校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们保持联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苗株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同时,她还通过网络开展花卉营销,使花卉销路越拓越宽。村民的知识面有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学生“村官”作为高素质人才,理应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努力创业在新农村,寻求农村新发展。
四、结语
福建省作为沿海城市,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旅游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方便的交通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经济水平和资源禀赋没有成正相关发展。在提倡建设海西新农村的同时,大学生“村官”作为一支强有力的年轻队伍,选择创业作为富民富村之计是正确的选择,但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有知识缺创业技能、有热情缺创业经验的现象。因此,将创业模式多元化,积极探索、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新思路,合理选择创业模式,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此外,海西地方政府应该推进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包括资金的支持、土地使用权的优惠、清除一切限制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全国性的创业信息网络体系等等,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信用环境和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志远, 邵阳, 李上献等. “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19): 47-49.
[2]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 2008年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0): 31-33.
[3]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 ?id=7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661.html
上一篇: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性研究
下一篇:浅议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救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