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寻求稳定、合适的社会合作伙伴一直是实施合作教育最困难的环节,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性高校。因此,高校要从自身出发,探索和总结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模式、体制、机制等。文章总结出了“高校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院系”的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并从动力机制、运作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五方面对其有效运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内产学研合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 机制
一、关于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认识
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性本科院校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体。潘懋元教授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上要以实验、实训为主要形式,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将对学生的实验、实训活动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相结合,既可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也可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并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科研、生产环节中去。
在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寻求稳定、合适的社会合作伙伴一直是实施合作教育最困难的环节,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性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政府没有出台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2)
在企业开展的实习实训通常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深度合作,实习内容多以参观和简单操作为主。因此,我们认为:学校要通过自身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需要,可通过建设校内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一套学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而为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有效运行提供借鉴和帮助,拓展校外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相结合,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坚实平台,更好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平台的组织形式
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组织形式目前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高校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院系”的模式。
高校科技产业,是在国家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中,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而创办的科技型产业。其特征是产权归学校所有,学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经营和管理,对外是一个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对内相当于学校的一级“科层”组织,既从事产业经营,又开展研究与开发,还承担着学校人才培养任务。这一模式集产学研于一体,为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学校获得经济效益和服务社会的同时,避免了对外产学研合作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费用,大大提高了学校产学研合作效率。但由于这种模式内生于学校,受高校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必然会产生新的交易费用。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又遵从经济规律,使二者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发挥最优作用,是这种模式要克服的困难。适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为校办科技产业创造一种宽松的制度环境,是学校主导型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这一模式发挥合作育人效益的重要保证。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指政府或者企业,在高校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它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使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发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三方的优势,使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程度和商业化水平,联合解决在科技成果转化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行业或企业提供工程技术培训,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研究开发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地方性高校,这正符合其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科技创新平台,使高校发展战略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更好、更自觉地培养地方经济发展亟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其不同的阶段,工作的重点、职能和任务也不相同。在发展初期,以科技研究为基础,办好科技产业,保证科技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其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随着条件的改善和实力的逐步壮大,发展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作为高校的科技产业,必须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起科技示范和推广任务,为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应逐步创造条件,走向其发展的最高阶段,即:承担起大学本科教育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切实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这是高校科技产业与目前我国一般企业(不承担教育的责任)的重要区别所在,也是高校创办科技产业的根本初衷和最终目标。
科技产业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校内的“产”和“研”,使其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学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将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高校科技产业将在功能上由单纯的获取经济效益逐步向经济效益、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多元化方向转型,探索和解决好校内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问题,形成“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院系”的一体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内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运行机制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
制,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各要素互相联系和作用产生的一种动力,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正常运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在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需要建立五方面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作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
1.动力机制,即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机制。建立动力机制,学校是关键。学校应该通过政策、制度等引导、支持校内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1)制定教师、科技人员从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通过制定教师、科技人员从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到科技产业兼职、做课题,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中,要充分重视合作教育的业绩,允许教学、科研、科技产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量核算的相互转换和在职称评定中的统一使用,并对合作教育有重大贡献的人予以重奖。破除学校内部各部门人员固化、不能灵活流动的状况,建立校内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机制。
(2)调动科技产业、工程中心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校内产学研平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科技产业和工程中心。因此,要从政策、人员、资金等各方面重视和支持科技产业、工程中心开展合作教育,使其承担起大学本科教育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切实推动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2.运作机制,即促使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开展的机制。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角色,其自身的改革关系到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学校内部要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适应的整体运行机制。其中,学校领导是关键,管理制度是基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其正常运行,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特色、亮点进行培育,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写入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规划中,以明确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地位。要实施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校内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科技产业、工程中心和相关院系教学计划,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逐步做出相应的变革,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和实训实践模块,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规范化、科学化。
3.保障机制,即建立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实施、健康发展的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校内产学研合作各方都有责任。首先要明确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地位、权利、义务,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以使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稳定开展。
(1)学校层面,要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支持校内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使其具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教师是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具体执行力,学校要创建有利于教师实践锻炼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实践锻炼氛围,并按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建设多样化的实训实践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支持教师到学校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等以各种方式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锻炼,让其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使他们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2)科技产业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层面,要将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教学相结合,建成集研究与开发、技术推广、生产与加工、产品销售、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依据所涉及的学科专业,承担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任务,切实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途径有:①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开展基本知识应用实习、综合知识应用实训、到产业顶岗实践等实验实训教学。②将实验实训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相结合,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生产、科研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结合毕业实习,开展毕业设计训练。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由科技产业和工程中心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或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由学生进行毕业选题,通过毕业设计,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或解决生产环节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教学院系层面,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突破传统学术型课程模式的构架,对课程编制体系进行大胆的整合、取舍和创新,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学时、学分,构建多路径的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适当打破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
4. 调控机制,即建立统一协调、控制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机制。学校通过政策、制度等指导、协调校内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成立由学校主管部门、科技产业、工程中心、教学院系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解决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成立由具有产学研工作丰富经验的专家、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5.评价机制,即检测与评价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情况的机制。要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合理与否、取得的成效显著与否等。所以,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到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以不断检测、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2] 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6
[3] 刘平,张炼. 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9
[4] 杨慧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 浙江师范大学,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