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当注重吸取一些实用的微观阅读技法,让留学生通晓汉语书面语线性排列背后的语义逻辑规律,有助于提升学习者阅读汉语、实用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微观阅读技法;理论依据;技法阐释
一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外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升其汉语水平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技法能够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驾驭汉语言文字,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汉语教师阅读教学技法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外国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奋指数不高,不少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停滞不前,这一客观教学现状值得我们对现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技法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认真的反思。文章以初级阅读教程为蓝本,深入剖析阅读汉语书面语的微观技法,揭示提升汉语学习者阅读水平的元动力。
二 微观阅读技法提出的依据
(一) 学习者的需要
一个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 他在学习汉语的重要兴奋点之一就是能够流利地阅读汉语文章。然而,在现行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阅读教学法,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他们往往首先教文章中的生词,然后带着大家读课文,最后让学生做练习,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留学生群体本身对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也往往流露出厌倦的情绪,他们被动地接受文章中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 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的信息往往不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兴趣。 因此,汉语教师应当注意灵活变通, 运用最新的阅读技法来启迪留学生, 改变沉闷的阅读课堂气氛 。
(二) 汉语书面语本身线性排列的语义逻辑规律
汉语书面语本身线性排列遵循一定的语义逻辑规律,具备汉语语言能力的人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往往遵循着这种客观的语义逻辑规律。
比方说,在描述一支绿色粉笔的颜色时,留学生可以说:“这只粉笔是绿色的。”一位第一语言是汉语的小学生也可以说:“这支粉笔不是红色的,不是白色的,它是绿色的”。或者的表述明显比前者更加清楚、更加明了,原因就在就这位小学生从正反两个语义层面来描述了粉笔的颜色,更加具体可感。因此,只有通晓汉语书面语本身线性排列的语义逻辑规律,留学生才会更好地阅读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字,在方块字的间隙中体味汉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 微观阅读的探索性技法
1、 反正阅读法
应用反正阅读法,就是作者为了进一步让读者明白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往往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例如“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这句中文就充分运用了反正的扩展方法 ,通过引导外国学生深刻体悟这类话 ,让他们触类旁通,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提升对中文句子语义感知能力。
2、 连词阅读法
连词阅读法,就是作者经常巧妙利用有关连词来扩展文章,以突出论述对象的重要性,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这些词语,增强对文章的语义理解能力。例如:在汉语当中,经常出现“只有…….,才能…….,如果不……,就会……”等用连词连接的句子,实质上是在强调论述对象的重要性。“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这个句子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果我们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员注重抓住这些连词,这些文章的风向标,就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速度,真正地提高阅读能力。
3、 动作阅读法
在不少中文文章当中,作者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时,当描绘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将主人公的鲜明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举例:“……老师将一摞书往讲台上一放,从粉笔盒里抽出几只彩色的粉笔,转身走到黑板前,熟练地写下了那节课的主要内容,还不时地停下来端详几眼,并用黑板擦擦掉多余的错误信息,不一会儿,一节的主要信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2]这段中文就通过老师放书、写粉笔字等动作性信息把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形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在指导外国留学生阅读中文时,特别是记叙文时,更应当灵活地介绍动作阅读法,让他们深入地理解汉字串背后的主旨信息。
四 结语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把这些微观实用的阅读技法灵活地运用, 让这些汉语学习者由机械地被动吸收汉语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驾驭汉语言文字,通晓作者的写作思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特别对于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实用的微观阅读技法,会更有助于他们把握文章中的语义脉络,实现阅读能力的真正超越,同时,也会更加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 因此,汉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运用文章中提及的阅读技法,争取获得更加的汉语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汉语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寄洲, 《对外汉语阅读教程》下册,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 2] 方洲, 《好词好句好段》, 北京: 中国对外出版集团出版.
上一篇:如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德国高校公法基金会改革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