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但随着信息技术已深入到小学及中学的课堂,大部分新入校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自动化等内容,但学习的不系统,学生差异性大,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方式都需不断的改革与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课程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内容及方案,切实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高等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明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及战略行为,这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扩充与优化,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二是各学科、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期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我院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我院各专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劣、教学模式的适宜、教学质量的高低等直接影响几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将来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广大学生的就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列举的和未列举的种种原因,可以看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现状分析
我院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我院对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开设了两门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开设了《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14门计算机公选课。公选课的开设加强了计算机与专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期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目前,我院所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和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内容。覆盖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内容,没有包含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分理论讲授与实践,其中:理论14学时,实践28学时。考试以笔试为主,实践考核为辅。
我院的生源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差别很大。小学、中学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更重视升学率;因而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况且乡镇农村的办学条件有限,有的根本不具备计算机教学能力和教学条件。通过我们对历届新生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学过或初步了解相关的内容,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更好地开展面向本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的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并能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有效接轨,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这正是本课题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改革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期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掌握全国、全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优化,依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适当增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新内容,并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
3.创新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资源全部挂到网上,给学生分配自主学习机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4.从总学时上既能使“一体两翼”中的“计算机一翼”得以保障,又能使教学的负担得以缓解,同时,学生刚入大学时的计算机能力差异问题得以解决。
(二)改革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一方面要拓展计算机基础内容,另一方面要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新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接轨。为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扩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分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其中,计算机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结构、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包括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二级公共基础部分)。实践部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网络应用。具体见表1所示。
2.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各专业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接轨,增加二级公共基础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等新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导致目前的14学时的理论课时不够。但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内的科目已经十分繁多,增加教学课时量不具备可行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增加理论学时,将理论课时提高到28学时。这样可以缓解新增理论内容带来的教学负担。
(2)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将部分实践改为学生自主学习。将实践分为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教师指导实践14学时,学生自主实践28学时。这样不仅缓解了实践教学任务,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把旧有的上机验证式改为任务驱动式,即事先布置大量实验任务,学生自主实践时完成,在教师指导实践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3)理论和上机课都采用合班上课。
(4)将实践任务及课程资源挂到网上。
(5)开放实验机房。多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实验教学服务体系,在实验教学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如下工作:①不断改进实验条件。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达1000台。②实验中
心实行全天候开放。③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为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我们建立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安装了各种CAI教学软件。④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设备完好率。
3.考核方法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理论、强实践。以前一直采用传统的笔试,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会全面覆盖理论与实践内容,而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更能体现其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表1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方案一
三、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后,一方面,从深度和广度都拓展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证书);另一方面,在课程总学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引入自主学习,却大大减轻了教学负担。
参考文献:
[1]胡英,廖瑞华,陈积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
[2]高雪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杨鼎强等.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8,08
[4]徐东风等.以培养“信息素质”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