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高校、用人单位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四个层面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对策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事关民生、事关稳定、事关发展,意义重大。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就业期望值与客观现实不相适应
     大学生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择业意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错位。期望值过高,既可能产生择业的挫折感,又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薪酬收人因素,工作条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利益考虑得较少,结果丧失了很多机会。涉及毕业后的工作单位类型时,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然而现实是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国家对此类单位的编制控制相当严格,每年招收录用的人数极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们就业的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供求失衡,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
     2.就业能力与就业要求不相符合。
     应届毕业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只是等着就业指导部门或院系毕业生工作指导老师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传送给自己,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实力、兴趣和相关工作岗位的关系,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3.职业生涯认知模糊,适应能力差
     很多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这个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由于缺乏主见分不清主次矛盾,同时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再加上自卑的心理作怪,使一些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优柔寡断,职业生涯认知模糊,适应能力差以至丧失择业的良机。加上目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从而错失很多就业机会。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与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能满足毕业生“要求”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再加上国家人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展开以及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务工,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数量与社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三)高等教育因素
     1.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人才需求相脱节
     当前,高等教育由过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过去的“毕业即就业”的就业局面必然要被打破。不少高校的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缺乏与用人单位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不相适应,造成大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不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能够很快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进入角色,造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2.学校缺乏对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完善的就业指导
     一是高校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是让刚毕业的辅导员来上,这就使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甚至局限于几场讲座,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决策咨询、生涯规划和素质提高等方面较为欠缺。二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缺乏实用性,不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缺乏师生以及校企互动,针对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也很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体制,缺乏专业经验以及业务能力。三是大多数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并未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没有将人生职业规划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四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分重视学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竞争力。五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局限于在校学生,对于毕业的校友,缺乏跟踪和指导。
     (四)用人单位因素
  企业由于对毕业生全面情况了解不够,在招聘大学生时出现的“高薪买低能”和部分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较注重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职业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有能力学生跳槽的情况也使企业蒙受损失,在许多地区的人才市场上,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偏要本科生来做,甚至单位不管自己的级别如何,都打出了“非硕士研究生,一律免谈”的牌。很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科学分析,导致盲目就业,也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三、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的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大学生层面: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其次,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长见识,积累工作经验。再次,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困难,碰到就业失败时,应积极分析就业失败的原因,积极面对追求工作自主、成就感、弹性、挑战性与成长的机会,对自己深具信心。最后,可充分拓展就业途径如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寻找 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掌握面试技巧,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抓住就业机会,化被动为主动。
     (二)政府层面: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
     政府部门一是要采取强有效的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规范就业市场,对于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二是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到有需要的地区就业。三是在充分了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四是加大优势专业的培养力度,了解和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鼓励校企合作,保证教育质量;。
     (三)高校层面:以市场需和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其一,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高校也应积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较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知识结构全面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得知企业所需的人才既要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人格、诚实守信的品格。教师们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践,根据市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专题,在课堂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采取相应的符合用人单位特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来预先培养“产销对路”的高校毕业生。
  其二,高校也要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就业指导质量。要定期召开就业指导工作会议,形成各方良性互动,最终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要通过就业信息沟通、政策解读、教育讲座等一系列教育,把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纳入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高校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组织召开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招聘会或学校的大型招聘会,拓宽毕业生就业平台。
   (四)用人单位层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用人单位要建立合理规范的用人机制,应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首先要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培养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其次,积极与高校构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库,积极与高校沟通交流,从而使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再次,用人单位应积极提供毕业生的实习渠道,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既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用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最后,企业应建立合理规范的招聘体系,根据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收集更多求职者的信息,从而提高招聘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参考文献:
     [1] 关文杰.解码大学生就业难——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点思考[J];中国就业;2011年08期
     [2]传银.大学生就业:从关注生存到全面发展[J];人力资源;2011年07期
     [3]苏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论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黄宝菊;;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刍议[J];知识经济;2009年09期
     [5]宋伟花;;关于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就业;2008年02期
     [6]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7]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8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