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校企合作联盟是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形式。文章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探讨校企合作联盟的可行性,依据价值共同体理论探讨校企合作联盟的稳定性,借助制度创新理论探讨校企合作联盟的长效性,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探讨校企合作联盟培养人才的操作性,为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 资源依赖 价值共同体 制度创新 建构主义
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庞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探索校企合作联盟有效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可行性、稳定性、长效性、操作性。
一、资源依赖理论为缔结校企合作联盟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减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的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师生和企业科技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源;教学、职业培训和技术攻关所必需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构成的物力资源;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资助资金、高职院校科研专项资金等构成的财力资源;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科技服务信息、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市场信息、科研学术信息等构成的信息资源;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校企签订的协议等构成的规则资源;行业职业标准、企业技术规范、岗位操作流程和学校教学规范等构成的标准资源等。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在文化环境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介入、双向互动,并进而缔结校企合作联盟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
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必然要和周围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职业院校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对环境的适应和调整。通过联盟、协会、顾客—供应商关系、竞争关系以及限定和控制这些关系的性质和界限的社会—法治工具等,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资源依赖的稳定是结成联盟的基础。为了解决组织外部限制性因素而设计的组织战略,创新办学的投资体制,破解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举办方配置资源渠道单一的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缔结校企合作联盟培育人才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二、价值共同体理论为共建校企合作联盟的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共同体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组成的集体”[5]。共同体具有公共性、共同性、共通性、稳定性和闭合性等特征。价值认同是共同体赖以存在的关系基础。高职院校和企业由于资源的相互依赖而缔结的校企合作联盟是共同体的存在形式。但高职院校和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和经济主体,从表面上看两者的核心利益不一致,企业的核心利益是生存、市场竞争和盈利等经济性或功利性目标,高职院校的核心利益是文化传承、培养人才等公共性或社会性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学校和企业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是前后道工序之间的关系,即一个是“出口”,一个是“进口”。这种源发性的需求使得校企之间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合作,形成一个“共同体”。对教育价值的认同促使校企结盟成为“必然”。校企合作联盟的承受能力决定了共同体成员数量的多少;校企合作联盟的整合能力决定了共同体的发展速度与瓦解趋势;校企合作联盟的生产与再生产功能决定了吸引力;发挥校企合作联盟的教化功能,增强成员的价值认同对联盟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三、制度创新理论为保障校企合作联盟的长效性提供了实现路径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制度创新理论为保障校企合作联盟的长效运行提供了实现路径。
1.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完善,主要指机构的设立及其组织结构;二是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指机构的运行和各个分支机构之间协调所遵循的规章制度。据此,可界定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是指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而设置的校企合作联盟的组织结构、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从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来看,有共同投资建立“校中厂”、“厂中校”,进行教学、培训、科技服务、产品研发、人员交流等;有合作设立“教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吸引研究机构、本科院校、中高职业院校、企业的人员进站,联合科研、培养学生、培训人员;也有企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订单班等简单合作形式;但都应该透过协议,明确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并严格执行。
2.校企合作联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联盟管理机制主要有:(1)行业与学校联动的政策、资金、技术和关系等方面的共建机制;(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的共建机制,牵头高职院校把企业、行业组织、中职院校、同类型高职院校、研究机构整合成骨干成员,实行同行业、跨地域的联合,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既解决了资源不足与资源不均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培养目标、职业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实训实习、招生就业等深层次的教育问题。(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的管理机制,通过成立理事会,推动校企深度、长效合作;建立咨询机构,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设立执行机构,如制度研制部门、管理执行部门、信息处理部门、绩效评估部门等,落实具体合作事项。只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联盟的制度,才能保证校企的长效与深度合作、良性互动健康运行。
四、建构主义理论为校企合作联盟培育人才的操作性提供了指导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交流沟通、团结协作和终身学习理念的高技能人才。那么,教育的重心就落在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育者仅仅凭在课堂上描述是无法建构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必须与企业合作,实行专业与产业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环境、内容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联盟的成员中的大型、中型、小型企业进行职业分析,按照职业岗位任务的标准(实际)要求,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学习情境;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做过程中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办学者、参与者以及研究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和反思高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资源支撑、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育人模式创新的基础,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海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0):5~7.
[2] 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
[3] 刘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5):89.
[4] 王昆欣,王方.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96~9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2084.html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