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专业教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应用语言学是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通过系统阐述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领域,使学生掌握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给予第二语言学习以启发和指导,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本文将从分析新疆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新的应用语言学教学模式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语言学教材缺乏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教师备课、上课,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专业语言学课程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是汉族学生汉语言专业使用的教材,释例多为英语或汉语方言等语言,缺乏专门针对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言学教材,距离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现实较远,难以激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编写针对新疆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教材迫在眉睫。
2、 教学对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时,填报志愿比较盲目,根本就不了解汉语言专业是干什么的,不了解新疆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专业思想意识。加之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不善于自我约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中不思进取,停滞不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没用,认为许多其他专业的民族学生也会汉语,因而对自己学习汉语言专业持悲观态度,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这些不正确的专业思想导致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不少消极现象。
3、 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妨碍了教学质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施教方法与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高校教学通常普遍采用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而学生被动听。这种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输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参与精神,师生之间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互动,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对策及教学模式
1、 筛选教学内容,编订针对性教材或讲义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学课程要摒弃教材“拿来主要”,编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教材或讲义,优化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筛选教学内容,并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讲理论。例如,在讲到社会语言学这一章时,为了说明语言和社会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的“共变”关系,笔者以邵敬敏的论文《“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 2009年04期)进行讲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也切实体会到词汇的出现、变化、派生、潜藏等语言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应用语言学课程应以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等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图文并茂、简洁易懂。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将最醒目的语结、人物、画面作为课件主体信息凸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反映语言学家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照片或图片贴放到课件中,简要概括其语言观点。这样,学生也容易记住,便于理解。为配合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自行组合分工合作制作较为简单的语言学课件。这种形式不仅容易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客观上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应用语言学课程各章节基本理论作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力求做到讲透重点,讲清难点即可,不可面面俱到,否则会起到相反作用。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搜集相关语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再根据学生讲述情况进行评析和总结。例如: 在讲到语言和文化时,笔者以黄忠祥的论文《哈萨克族人名的民族特点》(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讲解,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便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名也存在类似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这种师生双方探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可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实际生活中有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从而增加对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4.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例如:语言学习与习得、输入假说、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料库等相关语言学理论或方法。教师如果不能将理论讲解与现实语言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导致众多理论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和把握。只有将讲解、提问、练习和讨论相结合,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现实语言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应用语言学课程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偏误分析理论时,不妨先给出一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句型,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语际迁移(母语规则迁移)、语内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语境、交际策略、文化迁移等角度分析偏误的来源,总结偏误的类型,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并在接触和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激发学生潜能,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及创造力。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也还仅凭考试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手段缺乏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因此,应根据应用语言学课程特点,加强实践环节的设
计,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语言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用语言学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可采用结业论文考核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点和语言学理论学习的体会自己选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有利于发展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对语言理论知识的认知由抽象化向感性方面转化,进而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专业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才能充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应用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