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高校积极参与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教育,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中外合作项目,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学习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上的成功经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在这些合作项目中,往往由中方与德方人员共同组成项目团队,它有别于一般的项目团队管理,融合了中德两国文化的精华,实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有机地组合了不同思维方式的优点从而能使项目具有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机能。然而,随着项目的开展与深化,双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正面的交汇和碰撞。
一、 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1、 管理沟通的冲突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会导致双方的冲突和矛盾,如在合作办学会议上中方人员对某事如有不同看法, 喜好背后议论,而不是当面直陈已见而德方则是直截了当地述明真相,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在他们看来公开发表不同意见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以和为贵的文化,即维系和谐与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
2、 管理理念的冲突
德方管理者一般是在法律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管理。他们的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以德国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对待项目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战略、决策模式以及管理风格等都表现出与中方管理者的不同。中国是权力距离指数较高的国家,中方管理者长期以来形成了按上级教育部门的指令办事的工作作风。管理者对制定制度毫无兴趣,即使执行正式的制度时,也常常因所谓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而被“灵活”放弃。正式制度的作用被弱化,只能依赖于“人治”。
3、 人际关系的冲突
德国人认为个人的精神寄托和私人生活应当存在于工作场所之外,人际间的情感和亲情只能存在于家庭等狭小范围内。因此,德方管理者倾向于在工作中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把同事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的完成工作任务的关系。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性,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把家族伦常关系融合在管理模式中,同事之间称兄道弟,形成了较为亲近的人际关系环境,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拉关系,拉帮结派等等。
二、跨文化冲突的解决对策
1、 承认文化差异,加强管理者对跨文化冲突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者首先自己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尊重文化差异, 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风险性有足够的认识, 这样才能在决策时不出现错误, 规避风险。其次,要懂得知己知彼, 理解入乡随俗, 尊重合作对方,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增进中德合作双方的了解, 共同创造一个能适应中德合作双方的文化经济环境, 以便使合作办学走向成功。
2、 缩小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与管理能力
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与管理培训班,用多角度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提高吸收外来文化能力,避免跨文化冲突的加剧以及项目陷入“沟通失灵”的困境。培养项目人员的国际活动能力,尤其是国际交往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过外语关。在实行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除了双方高校的工作人员能紧密地配合外,两校的教师也能相互合作,共同开课,以弥补双方师资队伍的一些不足之处。
3、 避免跨文化冲突,增加合作双方的沟通渠道
建立起校际之间固定的互相协助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比较稳定牢固的联系,合作研究国际性的跨文化的研究项目,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对合作的双方都有很大的益处。建立中德合作双方定期例会制度,采取多向沟通,鼓励教师、学生层面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协作。
四、小结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包含了教育主客体的多元化、教育环境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的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研究如何在克服跨文化冲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水平,培养适应跨文化环境的优秀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琳达·比默,艾里斯·瓦尔纳,跨文化沟通(第4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1
上一篇:如何培养与强化教师教学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