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 道德素质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构成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否具备优良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位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师才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记》主张“亲师乐友”,提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提倡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亲师乐友”的师生关系。需要具有哪些素养,教师才会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向心力、感染力,才会让学生亲近呢?仅仅具有渊博知识只会使学生敬而远之,而不会与学生形成“亲师”关系。只有那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风范,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无私奉献和辛勤操劳的教师,才会对学生具有无限的穿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才会使学生主动自觉地亲近他,学生也才会更加尊敬热爱他。一个志向远大,知识渊博、热爱学生的教师,学生必然会敬仰之、效仿之,从而自觉主动、充满乐趣地跟随教师求取学问,继承志向,陶冶个性,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反之,则不仅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论其学而继其志”,反而会使学生 “隐其学而疾其师”,产生厌倦学业、逃避学习的行为和怨恨、疏远教师的抵触情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典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
教师对知识的态度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记》中提出的“自返自强”、边教边学、教学相长思想,体现出一种以教书为己任,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安现状,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学习型、反思型教师形象。这无不体现出教师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热爱、对社会的忠爱。这种爱心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自觉责任态度、对新知的强烈追求精神、对社会的高度使命感和对事业的敬业奉献精神。孔子曰:“学而不厌”,“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指出教师应在学识上好学不倦,自强不息,追求新知,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学习、终身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镜子,他们日后的表现,实则是教师工作成败最基本的体现。
《学记》的“人师”思想指出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教书育人除了采取课堂教育形式外,还应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榜样教育等。另外,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爱心,陶冶情操,以高尚的人格风范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书匠”,也不应只是传授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启迪学生智慧的“能师”,而应成为“人师”。这种思想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职业道德,遵守专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未来、与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每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联系起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于教育事业,终生奉献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 信息素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里,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应具备信息素质,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信息能力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本人学习本领域最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知识更新的快与慢,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本行业前瞻技术的了解,以至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教育手段引进课堂。虚拟现实技术进入教学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教育内容,营造出一个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多样性、集成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机动,反馈及时,在人机交互、实践操作、强化训练上的优势超过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智能,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教师要特别重视在职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现在是5~7年,今后会更快。因此,一个人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终生需要,必须继续学习,尤其是教师这一职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续学习、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教师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总之,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师本人的知识更新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 职业素养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的创新精神尤显不足。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应彻底打破应试教育那种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变成“背书机器”、“考试工具”的旧局面,彻底地转变教育观念,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内容,积极稳妥地更新教育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把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从而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局面,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创造性人才,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重视实际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把自己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让学生们自由地、客观地分析各项成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尽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有大量的实践机会,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环节上,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提供宏观指导和技术保证。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教育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评价,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考试从内容到方法都应朝着有利于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考题的设计要与其他学科有互动联系,考试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通过多方位的考核,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估。通过试卷考查、动手操作(科研能力)、实际案例分析、课堂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规定出各部分在评分中的合理比例。如哈佛大学对学生的考试评定方法中,就特别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表现在评价中占25%~50%。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学生课堂发言,学生在课上阐述对某一案例的看法、分析、判断及措施,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了解,查找有关数据,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的决策能力。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在陌生和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考试的方法和考试的内容应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战略性重要位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上千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盛衰之所系,全民族素质、综合国力和祖国前途命运之所系。因此,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开放化的今天,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师的素养,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2285.html上一篇:农业院校大学语文构建新教学模式
下一篇:有关在高等院校科学管理的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