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培训重要力量的地方高校,尽其所能地促进经济文化公平与均衡发展,解决经济文化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是地方院校的责任所在,也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1]而对于一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之建立紧密联系,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则是一项重要使命。本文拟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从社会服务职能的角度探讨高师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
成都师范学院前身为四川教育学院,具有近60年的成人本科师范办学历史,2012年改建成为一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成都师范学院一直致力于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积极探索服务途径,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值得探究。
1.以“校地合作”为契机,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
校地合作是指学校与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依托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开展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政策咨询等领域的合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与地方政府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高校而言,校地合作不仅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确定地方院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指导院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1.1创建“校地共建”模式,开展基础教育领域深度合作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高校必须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充分发挥在专业人才、知识技术、科研能力、设施设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教育、文化、科技服务,促进高校与地方建设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致力于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都师范学院与主校区所在地温江区政府密切联系,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创建“校地共建”的新模式。双方本着“真诚合作、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推进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科技服务、文化艺术交流、重大课题研究等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合作中,温江区政府将一所新建的高标准灾后重建学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尽快落实校地合作战略协议,构建畅通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双方成立了校地合作领导机构,形成了由副院长分管、部门负责、专家顾问团指导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的工作机制。另外,在这一合作中,另有9所学校被授予成都师范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双方还在成都师范学院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共建了“名师工作室”,使之成为校地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
1.2发挥基础教育学科优势,建立扶贫顶岗支教和顶岗置换平台
师范生顶岗支教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深入到农村实习学校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2]目前,农村中小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结构性缺陷以及师资流失问题。因此,选派师范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顶岗支教,还包括了顶岗置换这一重要环节,即通过师范学生顶岗,将农村中小学教师从现有岗位上置换出来,到高校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加快专业发展进程,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模式。这一模式把师范生和农村教师两者作为顶岗支教活动的主体,强调顶岗支教的双向功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3]
成都师范学院积极发挥在基础教育学科方面的优势,与温江区农村中小学建立了顶岗支教和顶岗置换平台,选拔优秀师范学生到农村及贫困地区学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所有教学环节,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具体包括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研究和顶岗实习总结。学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系院两级管理的体制,由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顶岗支教管理制度、组织实施顶岗支教工作、负责与农村中小学联系、负责经费管理以及实习反馈等。学院及时搭建信息与技术平台,与地方农村中小学实现资源共享,构筑了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桥梁,达到了支教和扶贫的双重目的,发挥了师范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功能,也为更好地研究和引导基础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扶贫顶岗支教让师范学生提前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教育现状有了深刻了解,为锻炼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师资提供了保障,同时,受援学校因为有了新生力量的补充,带去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收效良好。
2.开展“盟校合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
务”、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4]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的特点。而民盟四川省委,其民盟成员超过一半以上为教育工作者,长期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成都师范学院认真贯彻《纲要》精神,积极寻求与民盟四川省委在兴办师范教育、建设农村教师队伍、发展农村教育方面共同的思想认同和目标认同,与民盟四川省委签订了“盟校合作”协议。盟校合作协议明确把推动四川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共同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合作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合作开展教师教育、“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和社会服务;建设“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指导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基地”、“盟校合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示范区”等。在这一合作中,成都师范学院作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教师培训基地,着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关注农村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力所能及地帮助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和条件;三是关注农村教师有关的制度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推动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盟校合作是新形势下民盟开展服务农村教育,支持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也是成都师范学院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切实发挥了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的作用,帮助农村学校把脉、诊断、提高,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开展“院校合作”,实施基础教育贫困学校助推计划
“5.12”大地震后,灾区学校十分希望在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培训和支持,以便取得内涵方面的提高,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扶助薄弱学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的要求,成都师范学院主动承担起支援灾区学校发展和软件建设的任务,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启动了支援地震灾区中小学“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大力提升地震灾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正在发展中的学校尤其是灾区薄弱学校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学校建设有明显提高。
学院统筹优质资源,形成专家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先后与灾区及贫困地区11所中小学合作,多次深入各个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有针对性地围绕办学理念、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安全及常规管理等五个专题进行诊断,全面提升项目对象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助推薄弱学校发展。
4.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建立服务基础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中,志愿者服务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队伍。成都师范学院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积极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着重从发挥学科优势和师范生社会实践活动两方面出发,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
4.1充分发挥学科专长和优势,组建各类基础教育志愿者服务队
教育系发挥心理学科优势,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队,对灾区及贫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援助工作;中文系师生发挥国学优势,利用寒暑假免费组织农村学生学习,诵读经典诗词、开展艺术欣赏,丰富农村学生的假期生活。各系还组建以系主任、书记牵头的“送教下乡”志愿者服务队,与偏远山区中小学建立密切联系,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等。
4.2认真组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切实让师范学生投身于教育实践
成都师范学院从团委到各系(院)、各班级都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文化辅导、文艺演出、健康教育等活动。除了学院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外,各班级经常不定期组织小型教育实践,如利用寒暑期对生源地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既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为师范学生入职前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提供了很大帮助。
从成都师范学院开展的系列基础教育服务情况来看,服务途径可行,成效也很明显。笔者认为,作为高师院校,只有准确定位,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己任,充分发挥院校优势和特色,开拓多元化的服务途径,才能真正起到引领、辐射地方基础教育的作用,进而深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更多师德高尚、能力过硬、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教育师资,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2337.html下一篇:关注中小学教育发展国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