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使然。自十七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意义、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如何具体实施,仍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围绕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讨论。
一在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也是占领最有效的推广阵地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舆论阵地被命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开卷语中慷慨陈词:“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1]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只有使今天亿万大学生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这些潜在的知识精英真正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同时高校又是最有效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良好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次,目前大学本科开设了约占总学分8%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配有水平较高的专业师资和政工干部,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此外,我国大学已进入普及阶段,2011年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72.3%。而学生毕业后分散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他们为中介还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影响深远。不过,这种有效性目前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不少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反、排斥和乏味心理。
2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如得不到正确引导,刚刚从高考压力下解脱出来、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容易感 第一论文网到迷茫,无所适从,产生信仰危机。近年来,高校学生信教人数不断上升,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同时,80后、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关注自我、强调个性。一方面在就业等的压力下,心态普遍表现出功利与浮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范围蔓延;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个人综合素质较好,积极进取、热心公益事业,如5·12地震中80后的表现就让人刮目相看。这些特点都值得认真研究,因势利导。而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恰好可以应对以上的挑战,促进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陶冶思想品德,提高精神境界。
二对在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议
1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国家的前提是同意而且要求同意,在文化领导权的获取过程中,他特别强调大众对意识形态的同意、认同。“文化领导权”的确立不是统治阶级单方面自上而下的“文化操纵”过程,而是一个在从属阶级积极参与过程中不断获取他们的同意、认同的过程。[2]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需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形成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理论。
诚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如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是为了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以必须对老百姓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给予圆满且有说服力的解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与传播者更应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前文所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不可能代替他们做出某项选择,而应站在尊重他们独立思考权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正确地选择或提供更好的选择。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树立现代教育的学生观。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发展的、独特的、独立意义上的人来看待,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其主体性。以育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从重认知到重情感,从重教书到重育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不仅是在课堂上把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的 第一论文网转换,而且在各种活动中也可运用。如在高校党支部的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党员参与到支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制度的制定与遵守、新党员的培养与考察中,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并带动广大同学的目的。只有学生充分参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
3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贴进学生的生活,体现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用来指导实践、解疑释惑的有力思想武器。只有面对当代中国实际,解决现实中的要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吸引力,才能抓住大学生的心。也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青年大学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疑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一定要敢于面对、敢于接触、敢于回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譬如,大学的收费和贫富差距增大,给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与精神带来很大困惑。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让学生从一踏入大学校园就开始焦虑。特别是大学生将来的就业环境和以往相比,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即大多数的大学生毕业后将到公司工作。公司的理念与人际关系和以往的国营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不同,必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极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关注的就业、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是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4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借助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改进课堂教学。其它各专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有意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形成合力。
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教育的重点对象,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内化为观念,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以党员带动团员,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再次,要精心营造校园良好的马克思主义舆论环境。“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政治态度的接触来形成,无论这种态度的形成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4]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图书馆、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媒介的作用。电脑、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要充分利用网络,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借助博客、QQ、飞信等方式与学生沟 第一论文网通,提高工作的效率。经验表明,用各种先进典型事迹教育学生,比单纯讲道理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本着主体多元化、层次多样化的原则,树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挖掘同学们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理论上的阐释,更需实实在在做好制度和实践上的建设。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内容、形式、方式上要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更富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开展实证性研究,以确认措施的科学性,提高效率。总之,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大学生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先行,以带动社会其它领域。
参考文献
[1]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8.
[2]胡杰华,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理论视野,2008(5):3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681.
[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尔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