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西方经济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充满大量图表、数学公式与概念术语,这给经济学教学提出很多挑战。本文以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为例,就如何将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二、学术笑话与经济学概念、视角
学术界有很多嘲笑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笑话(也可理解为这是自我解嘲)。香港的林行止先生有妙文介绍经济学笑话,此不赘述。许多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能够记住的一般不是各类数学公式与曲线,而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实际上,恰当的笑话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重要概念,并激发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行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笑话里面也有很多门道。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经过利弊考衡,我们方可深化对GDP以及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下这则经济学笑话在学界流传较广: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一天数学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挖成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挖好同样的水渠?”数学家的儿子回答说需十天。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回答是:“要看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
这可能是嘲笑经济学家经常说模棱两可的话。笔者对学生提的问题是:(1)回答需十天的,这是对生产函数做了什么假设?(2)你自己会怎么回答。该笑话涉及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或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理解这一问题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劳动经济学有一定帮助。如果结合“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管理故事讲授,可开阔学生思路。如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面临的不同约束与特点,似乎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
下一个学术笑话为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所引用,有助于理解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周末到球场打高尔夫球。打了一会儿,发现场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奇怪,打球不守规矩,横冲直撞。他们到管理处抱怨。管理人员解释说,此人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因救火失明,所以我们特别决定,他可以在周末任何时间到这儿免费打球,以表敬意。
原来如此!听完后,牧师说,我要每天为他祈祷;医生赶忙说,我可以帮助他免费看病,使他重见光明。轮到经济学家,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让他晚上来打球?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视角,而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一般是帕累托效率。如果白天打和晚上打,对社区英雄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建议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白天打球的人们没有受到干扰,他们的境况改善了。
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5]。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经济学分析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着眼点,探讨理性的人们如何在给定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福祉有改善(即是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
结合上述笑话,这段论述就更好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在哪些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笑话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有学生很快反应,从高尔夫球场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角度(加班费,额外的照明以及其他支出)、盲人英雄的角度(就是喜欢白天打球,在阳光下打球)入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与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效果就比较好。可见适当的学术笑话可以作为辅助,有效解释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分析视角。以上两则笑话可在林行止的书中找到类似的版本[6]。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本文从一些生活事例与学术笑话出发,介绍了理性偏好、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等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效果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当然,更好实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还有很多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限于篇幅本文尚未讨论。例如怎样看待数学训练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善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同时,注意根据具体国情,修改相关假设前提,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何收集恰当且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并以有所新意的方式呈现?笔者粗浅的感受是:(1)加强经济学学术经典的研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准确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原理。(2)多研读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著作。近些年来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为教师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笔墨不少,对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很有启发。(3)开阔视野,借鉴多学科的智慧,跳出经济学看经济学。事实上,哲学(有学者视经济学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都有可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4)在此基础上,留心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收集学生熟悉并且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笑话与故事,同时开发出配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借鉴所学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毕竟,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最后要落在思考与解决中国自己的真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4]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6] 林行止,一脉相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