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转型背景下医学高等教育秩序问题的研究”(XJK012CGD043);衡阳市2011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南华大学2011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地方大学的“定位”与“定为”的前瞻性研究”(2011D010;2011XYBO1);南华大学老年科协2011年资助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研究”(01)。
作者简介:何啸峰(1971-),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教育事业管理研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类现实的超越与创新,教育的起点是对人类历史的记忆与传承。即:教育既要适应、服务于现实,又必须超越现实,引导社会向着“应然愿景”(理想社会)前进,大学教育更应如此。由此,当我们在思考并实践大学改革创新的时候,就应当对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当下状况”和“发展前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要清晰地认识这些问题,首先要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是当下教育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期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上世纪末出版的《全球通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问题的时代,一个问题很大的时代。在科技的神奇影响下,一切都在经历着变革。如果人们愿意在生活中睁大双眼,每天都有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去解决”[1]。观察今天的世界,的确如此!很显然,我们之所以要改革,要创新,就是要回答并解决当前大学发展过程中现实的各种问题。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组织形式之一发展到今天,一方面自身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审视今日的复杂迅变、充满危机的世界,作为大学中人,遵循“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我们应当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关注,为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既多又大的难题而尽职尽力。
一 、对我国大学改革创新现状的审视
大学正处于一种“悖论”的困惑之中:一方面,它已走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职能快速拓展,社会赋予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日趋繁重,大学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感觉到种种严重的大学危机:大学精神衰微,生命灵魂失落,理想信念迷茫,育人质量滑坡等等。很显然,大学必须也只有通过深刻地总结与反思过去,深邃地正视与分析现今时代特征和大学现状,前瞻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大学未来的前景,尽快化解大学危机,走出“悖论”的困境。这样,大学才不愧为“大学”,大学才能永葆其生命的活力。
化解面临的危机,走出“悖论”的困境,出路应在加速推进改革创新。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各国都在着力进行大学改革创新。美国有着当今世界最发达的高等教育,但美国教育界历来危机意识很强,对自身教育问题的审视和批判从来没有间断过。早在1983年,美国国家教育促进委员会发布了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报告一开头便出语惊人:“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石正被一股平庸的浪潮所侵蚀,它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P246)。这种把教育危机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联的认识,既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对教育认识的深度和高度,也体现了他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极端敏锐性和非常可贵的忧患意识。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取、永不衰微的重要保证。
对照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我们当有这种威胁感和危机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力度不可谓不大的四大宏观改革。这四大宏观改革举措,使我国只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进程,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国。与此同时,还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211工程”、“985工程”和“质量与改革工程”等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中观、乃至微观的改革举措。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系统、明确且相当具体的规划。在不到20年的时间段里,以国家意志提出并实施如此之多重大项目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这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公认权威专家潘懋元教授在《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中指出,“高校同质化,是中国高校发展中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高校之间比‘高’与‘大’,而不比‘学’,这对高校是一种误导”[3]。在这种只比“大”不比“学”的背后,显然是对“大学”认识的肤浅与轻浮,是办学指导思想的严重急功近利。到了2011年,潘先生仍作如此评论,说明我们高校的改革进展很有限。
现在,人们普遍忧虑的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大学精神在动摇!大学人的灵魂在丢失!温家宝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中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细看今日之大学,我们扪心自问:今天,我们可否感觉到大学特有的精神?可否感觉到大学人洁净的灵魂和强旺的生命?钱老曾深沉忧虑地对温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最后一次见面时,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实可谓言之谆谆,意之切切!十几年过去了,“钱学森之问”仍旧缠绕在人们的心中。当前,大学自身需加倍关注的不仅仅是“改革创新”这一光鲜的时代口号,在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时一定要特别把握住大学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前瞻。
二 、大学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
大学的
改革创新,其根本目标或谓基本前提是让大学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超越与发展。这就必然要提出、并深入思考两个重要问题:其一,在改革创新中,必须继承和坚守、不可丢失的大学的优秀传统究竟是什么?或换言之,我们必须坚守的大学的本质和灵魂究竟是什么?即大学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其二,我们的改革创新应使大学发展走向何处?或换言之,作更为高远的前瞻,我们期待的未来大学究竟要“破”什么、“立”什么?即改革创新的发展前瞻。也就是说,把握好“继承”与“发展”、“坚守”与“超越”的关系,是我们思考和实施大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认为,大学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一是坚守大学赖以安身立命的大学精神,二是不可丢失作为“大学人”强旺生命的内在灵魂。
按中国传统经典讲,大学安身立命的精神可概括表述为“穷理尽性”和“止于至善”,(“穷理尽性”出自《易经》里《说卦》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4](P206);“止于至善”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P1))“穷理尽性”意为“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止于至善”可解读为大学应追求尽善尽美的崇高境界。按现代意义的大学理念讲,大学是“博雅教育”(西方大学理念)的“象牙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典范,著名教育家竺可桢的大学理念)[5],“犹海上之灯塔”。这些大学理念告诉我们,大学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在精神上超越它的同时代,承担为社会问题寻找对策、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充当社会认知的“伦理罗盘”等特殊功能。概括地说,大学应具有探究不止,力达尽善尽美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追求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人类特有禀性的代表和缩影,也是人类文明得以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这种精神以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为动力之源,而不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同样,按中国传统经典讲,“大学人”当以“君子”自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P141);“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P143)(出自《易经》的《象》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此成为清华大学一直以来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作为“大学人”,秉“道”而行是其强旺生命的内在灵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4](P7)(出自《中庸》),如天那样光明健旺而“自强不息”,如地那样宽广博大而“厚德载物”,即可谓率性秉道,体现了“大学人”强旺生命的内在灵魂。按照现今的说法,这种强旺生命的内在灵魂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亦即对真、善、美的认定和执着追求。把追求真、善、美而远离假、恶、丑作为心灵中的道德底线,确保大学师生“有追求真善美的高度自觉,有远离假恶丑的有力自制。”这是“大学人”不可丢失的生命灵魂,也是社会日益美好与和谐的基础和保证。
通观今日之大学,让人们深感不安的是大学精神之衰微和生命灵魂之丢失。因此,重振大学精神和重拾“大学人”的生命灵魂,便成为当今大学走出“悖论”困境的当务之急。大学的一切改革创新,尤其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都必须有利于此。
三、大学改革创新的发展前瞻
回顾历史,正视现实,可以对未来前瞻提供启迪。早期大学只讲人文,耻于科学与技术。中世纪以后,人类经历了人——神关系的伟大觉醒,即人类的科学觉醒,现代大学正是人类科学觉醒的产物。现代大学,特别是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开始,大学多偏重科技。历经数百年的成长与发展,大学教育目前面临三大困境:
1.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面临质疑。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快速地发展,科技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亟待正确的“伦理罗盘”来指引:科学家如何以正义与良知让科技发展真正有利于全人类的福祉,而坚决抑止伤害甚至毁灭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很显然,这涉及我们今天要创什么样的新。无疑,它必然要追问我们的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三阶段”(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产业结构不断变更、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
3.学科专业知识平台既“高”又“宽”,与学习时限的矛盾日益尖锐。
尽管世界各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但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当有相当的普遍性。由于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不仅各国,而且很多国际组织都开始高度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普遍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为此,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整合知识,提高教育技术水平[6]。
作为大学的前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提出了“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进而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7]这一重大哲学命题。这意味着,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必须具有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保留其对超越实利、非功利价值的追求。
其一,大学教育宗旨将向人文回归。大学在经过“游离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走进经济社会发展边沿”、“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等发展历程之后,将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超脱出来,从全球化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视角,立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高度,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审视、鉴别、评判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是”与“非”,预警未来作为的“能”与“否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督察与向导。这既是大学作为“海中灯塔”理念的回归,又是大学作为“社会之光”的重新点亮。
其二,大学教育教学模式将经多种探索而出现重大突破。大学教育教学方式面临深刻的变革:在即将进入的“云技术”时代,知识将在立体空间集散,现行的“三阶段”、“三主体”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必将以新的模式取代,讲授灌注为主的教学方式必将被多样化的方式取代。
其三,大学教学内容将由“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为主”转向“以批判性思维方式与探究方法的训练为主”;将进一步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的道德情操、责任意识,使学生不仅追求科学技术,更要追求崇高,追求美;不仅让学生变得聪明,更要让学生变得明智而理性;不仅有弘扬真善美的充分自觉,而且有抑制假恶丑的批判能力和有力自制[2](P227)。
人类历史和思想文化是人类共同的DNA,其中历史伟人和历史经典则是这些DNA的核心。为此,大学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需传承人类文化中的经典,让师生走近科学巨匠与思想伟人。如果我们今天的大学师生能像孔圣人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像大思想家罗素那样“推动我生命的三大动力,一是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对爱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能像康德那样“有两样东西越是考虑越让我刻骨铭心,一是头上的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力量”[8],那么我们的大学未来必将是另外一番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 凌均卫.大学理念——认知与践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3] 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21-23.
[4] 陈戍国.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 樊洪业,段异兵.竺可桢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38.
[6] 杨小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大学内涵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82-86.
[7] 肖雪慧.张文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J].教育评论,1999(5):7-9.
[8] [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M].全增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41.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University Reform and Innovation
HE Xiao-feng LING Jun-wei WU Li-xia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is faced with a profound revoluti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university reform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fundamental spirit of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e inner soul of vigorous university spirit, which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adhered to. The prospects of university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ai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be more humane; dramatic breakthroughs are to be realized via exporting and practicing various talent training models and teaching modes; the focu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content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mode and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university; reform and innovation; logical starting point; development prospect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中考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