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文章认为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要树立学科意识、以人为本理念和创
新教育的观念,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理念;重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两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课程设置规范、学科定位清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出新要求
建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建设先后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政治功能比较突出,强调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服务。学科定位一直比较模糊,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人的印象就是政策课、政治课、形势课。体系也不稳定,内容不够规范、严谨,有些教师专业意识淡漠,满足于不假思索地传达宣传。“跟着形势走”、“百事通而无一精”成为理论课教师的特点,这种现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高校处境尴尬,也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进行了改革,“05方案”新设置的两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与“98方案”相比,更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发展性和综合性。《原理》课程由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组成,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密切关系,完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而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由两大理论体系组成,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理论成果的结合。这两门课程设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应用发展的统一、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
“05方案”另一个鲜明特点是把整个课程体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之上,2005年l2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所属五个二级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此有了学科依托。《原理》课的学科背景是二级学科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科背景是二级学科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科定位和归属由此清晰。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所属二级学科,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恰当学科地位的状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学科支撑,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基础和生命力的保证。课程设置规范、学科定位清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科性,但如何从学科角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面临的新课题。从这几年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从学科视野和学术高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没有成为广大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新要求
现今的大学生处在
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他们思想早熟,情感丰富,勤于思考,勇于变革,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叛逆性、未定型和未成熟特点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令人担忧和值得警惕的方面。在政治上,一些青年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盲目欣赏;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陷人选择困境,出现价值判断的紊乱,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市场,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向着消极化方面发展;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年轻人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增强,特别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丰富且更加注重实际、实用,反感形式主义和空洞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绝大部分同学觉得十分重要,都愿意学习。但是他们反感那种空洞乏味、脱离实际的政治说教,对天马行空般随意调侃的教学不满意。他们欢迎教师高水平的教学,希望学到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东西。一些优秀的理论课教师,学养深厚,人格高尚,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崇敬他们,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从这些教师身上,学生不仅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品性也无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都需要正确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怎样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
时代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顺应时代社会需要,拥有持久生命力?笔者认为,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是先导。因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思路、观念、理念的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树立学科意识,向研究式教学发展。课程整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科定位清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这一变化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树立学科意识,向研究式教学转变。从学科研究的视角开展教学,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以科研成就提高教学的深度,以教学需求推动科研发展,以教学、科研来推动学科建设。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已经由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转向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原理》和《概论》课程设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发展、理论运用教育的统一。这种设置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论,而且还是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任课教师不论从事哪一门课的教学,都必须把课程教学放在学科研究的大背景下,需要有学科建设作为教师的知识支撑。据了解,《概论》课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当代
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转变而来,《原理》课的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教师在知识结构、知识含量、学术思维、学术修养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新课程的要求。因为仅仅通过几次培训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要求教师成为每一部分的研究专家不大可能,但是每一个教师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兴趣确立研究方向,力争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研究专家和学者。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历史、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知识,还要掌握时事、政策、战略和外交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研究视野,把自己研究的最新知识、最新成就和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马克思曾经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说,说服力、感染力来自于理论的力量,而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广大教师要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探讨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理论的力量吸引大学生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客观存在以及他们的实际感受,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不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学上强调权威、单向灌输甚至“强制”的方式,因而很难得到学生的支持和认同,也很难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弱化《概论》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相反,意识形态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而是要将政治教育寓于思想教育之中,采取隐含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使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如春风化雨轻松愉快地入脑人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倾注深厚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成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
“教”围绕着“学”展开,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上,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特别是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的途径,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理论对他们有营养、有价值,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方式上更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理论灌输,如启发式、研究式、专题式、讨论、演讲、辩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课堂讲授上应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激发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景中自然生成对人生的思考,在理想、价值、信念方面找到归属感,并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导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认同。在考核方式上要适当客观,尽量避免“背多分”式的考核形式,注重考察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树立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作为课程教学重要目标的
现代教育观念。创新是
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作为其重要目标。传统教学的特点是注重理论的单向“灌输”,不仅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压抑,对政治理论课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造成潜在的逆反心理,而且制约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实现由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年来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从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主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关系到大学生创新能力运用。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并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进步。从优势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划时代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真理的创新结晶。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乎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人类伟大的创业,其鲜活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的经典事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探讨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正是创新精神所要求的。因此,把创新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满足大学生成才、“有用”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应时代必须树立的重要理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