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扩展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目标确立的关键时期。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处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的困惑和迷茫之中无所适从。有效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够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与职业理想[1]。
一、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
学业规划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成长观念,它根源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阶段性体现。对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在通过认识自我、熟悉专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明确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人生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最终实现整体目标。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解决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 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关于学业规划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很多学业规划的研究基本都衍生于生涯规划和在校的学业指导。早在30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方面的研究, 甚至将学业规划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但国外很少有关于学业规划的明确定义。学业规划的定义多来自国内的一些研究,温多红、唐瓷、董元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乃至将来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等)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论在理性认知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国内高校的学业规划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大学生学业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一些知名高校已开始将学业规划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 部分高校甚至将学业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普及工作还远远滞后,学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实践模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缺乏学业规划的意识,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目前,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主体要干预方式有两种:一是学业规划课程、专题报告、讲座等,二是个别咨询。课程、报告和讲座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此只能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自我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无法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因此,大学生中出现“常立志”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咨询方式是一对一的辅导模式,缺乏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支持、反馈和评价,无法“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行为的激发动力不足。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强调知的因素,忽视情与意的培养和激发,那么行的动力必然很微弱,相应的指导必然流于空泛的形式。此外,学业规划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高校中普遍缺乏开展学业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员,缺乏针对学业规划咨询的专门机构和部门。目前,学业规划方面比较专业的指导主要来自于外请专家开设的一些讲座和报告,除此之外,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具体实施,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上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很难对学生提供专业、详细的指导。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适用性分析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高校实行目标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曾做过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目标路径理论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理论基础目标—路径理论由多伦多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最早提出,后经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特伦斯·米切尔(Terence R. Mitchell)完善和补充。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将目标—路径理论应用于学业规划可将领导者理解为指导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老师,下属可以理解为将要进行学业规划的大学生。
从根源上来说,目标—路径理论来源于激励理论中的期待学说,即期望理论。它认为,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目标效价)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期望几率)。区别于其他领导理论,它立足的是下属,而不是领导者,强调领导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挥下属的作用,而要发挥下属的作用,就得引导下属设定目标,把握目标的价值,支持并帮助部下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足。概而言之,即目标路径理论下的领导者更多是个宏观规划者、目标指引者,而不是任务事项的直接推动者。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践行者、实践者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的舞台更多属于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老师更多的是扮演指引者、答疑者的角色,这与团体辅导的角色身份相吻合。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面,他们在学业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适于运用团体的方式予以解决团体辅导在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游戏和活动,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重视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倾向于将基本的理论寓于活动和游戏中,避免了空泛的说教,使成员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最重要的是团体辅导还为参与者提供了实践新行为的机会,使成员在团体辅导中获得的行为较容易迁移到真正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因此增加了辅导的有效性。。团体辅导的方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不仅强调知的因素,更注重情与意的培养和激发,学业规划的后续执行力大大提高。这些都是传统的以“认知”为核心的学业规划指导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的作用体现
(一)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己
学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特征。自我认知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认知受认知、需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往往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因此一般不可能达到全面而客观的程度,必须通过与他人交往,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正如G.H.米德认为的那样,只有通过社会反馈和自我觉察的结合,才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4]。团体辅导是提供社会反馈和自我觉察的有效途径。在信任、理解、关怀的团体气氛里,成员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以更真诚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感受,这样个体便获得了来自其他成员的多方面的社会反馈,促成了成员的自我觉察。团体辅导还可以通过自己眼里的我与别人眼里的我形成对比,激发成员积极地探索自我,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冲突,最终引导成员对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为接下来学业目标的确立提供参照。
(二)大学生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学业目标
学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职业理想谈学业规划就有可能出现偏差,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即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职业兴趣是指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某种职业的喜爱程度[5]。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对成员进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定,帮助个体澄清自己的职业兴趣,帮助团体成员了解在职业中他最看重的是什么,它的澄清会让成员更加深入思考和关注自己的真实需要,才能更准确地帮助成员进行职业定位,真正确立其职业理想,促进大学生学业目标与职业理想的良好匹配。
(三)引导大学生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学业规划书
团体辅导可使大学生明确学业目标与自我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对自己当前的能力水平和任务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书。在团体辅导的实践中,领导者要求同一学业目标兴趣小组的成员,彼此分享学业目标应涵盖的内容,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成员以此来对照自我现状,快速而准确地找到与该学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团体辅导利用实现目标的“阶梯法”,引导帮助成员以学期为单位,为每个学期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业规划书。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必须是目标的制定者。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学业规划书的制定是在领导者的引导下,自始至终由成员亲历亲为而成,对于每一个小目标的制定,成员都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才写下的,所以成员对于这份完全由自我意志决定的学业规划书会负有更深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然也会成为他们践行的最有效、最持久的动力。
(四)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学业目标
一份设计合理的学业规划书,必须由成员坚持执行方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学业规划是一个连续、动态、系统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个体的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其他成员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最后一次团体活动中,成员的个人学业规划书已经完成,领导者安排成员在团体内依次一一展示自己的学业规划书,在全体成员“关注的目光”中大声读出自己的学业规划书,与此同时,团体成员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通过“宣誓”这种方式,成员可进一步坚定履行其学业规划的信念。
在团体辅导结束后,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就此中止,在团体中建立起来的温暖和信任的体验会一直伴随他们前行。领导者会给成员印发团体的通讯录,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博客或公共邮箱,便于大家及时沟通、分享和反馈自己践行学业规划的进程。正是这种全体成员的关注目光,使每一个成员既监督着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所监督着,这种网络式的监督机制使每个成员能够长期自觉、坚定地完成自己设下每一个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
总之,团体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学业目标,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学业规划书,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有效的团体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强:《做好大学生学业规划迈好大学学业第一步》,《文教资料》,2006 年3 月上旬。
[2]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目标路径理论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探析.科技信息.2008(36).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上一篇: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