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本文分析了教学信息化的内涵,回顾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教学信息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教学信息化”,是指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教师借助教学媒介(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系统过程。教学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1]。
按照人文主义现代化观点,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包括教师的信息化和学生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首先是要从观念上接受信息化,在行动中重视信息化,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理念、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也即要建设一个服务师生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信息快速传递、交互和反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化的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也即要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一个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软环境。总之,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媒介和管理制度分别是教学信息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以,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在教学媒介方面创造良好物质环境,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相应激励措施,引导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化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借鉴何克抗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2],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演示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或者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建设因为成本昂贵,所以数量很少;部分教师尝试利用专业软件制作CAI 课件,通常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CAL,即计算机辅助学习,主要是强调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浏览查阅学习资料、自我测试、讨论交流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阶段得力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由此引发的全球互联网信息设施建设浪潮。在互联网建设大潮的促使下,广大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工程、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信息化应用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该时期,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大大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主要强调信息化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其应用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时期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阶段广大高校都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辅助教师轻松建立课程网站,开展传授、作业、讨论、考试、评价等全过程的网络教学活动。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引领下,全国高校建设了4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以万计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高校校园网覆盖和接入速度均大大提升,访问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大大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极大提高。多媒体电脑、上网本、智能平板等计算机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价格低廉,广大师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逐渐使移动教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和优质的视频公开课。
显然,高校教学信息化工作成就斐然,但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教学信息化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3]:
1.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教师授课仍然延续“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较少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信息化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媒体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部分教师教学存在过度使用媒体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滥用投影仪,部分教师似乎离开投影内容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忙于记录教师投影的内容而无法参与教学互动。
3.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过于担心课件知识产权,不利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不仅反映在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
4.硬件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追求高标准,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实际需求和用途,导致硬件建设投入性价比不高。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很少使用造成较大浪费。
5.教学管理制度制约。教师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这无疑要占用教师的时间。但课酬计算、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并未考虑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工作,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上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所遇到的瓶颈看,教学信息化基础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制约了先进信息化设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策
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因此,要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要从3个方面着手。
1.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师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技能不仅指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手段、工具的操作,也包括熟
悉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也就是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4]。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为核心要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情境对学习者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非常重要,学习是在交流和协作中发生的。显然,建构主义理论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和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理论。其次,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何克抗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将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5]。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强调教学内容要注重问题和情境设计,即围绕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才能很好完成。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即时和深度的互动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熟练掌握并合理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工具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和简单化,因此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是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2.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媒介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学资源3个子系统,即通俗上讲的“路”、“车”、“货”。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效益优先原则。即依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投入性价比,考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一味求新求全。当今,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发展很快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要购买使用成熟的技术产品,避免盲目追求先进性造成资源浪费。
(2)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到了要营造形成一个信息化生态环境的阶段,也就是“路”、“车”、“货”协调整体建设和发展,避免产生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从而影响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益。在软件平台上,特别要注重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使用,以课程为核心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中心平台。
(3)共建共享原则。由于信息资源天生具有易于复制和便于共享的优点,因此要注重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可行的做法就是行政部门通过教学资源项目建设机制,比如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形成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课程建设联盟的方式,在成员高校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资源库。
3.制定教学信息化政策,促进组织管理信息化
实践表明,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教学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首先要有组织保障。在学校领导层,美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CIO(首席信息官) 体制值得借鉴。据调查,目前美国高校70%以上都设置了CIO副校级高级职位,负责学校包括教学信息化在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这就从学校宏观发展和战略规划上保证了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地位[6]。在组织机构上,要切实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学校拟定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维护、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其次,要有政策激励。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立项资助的办法,率先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进而发挥示范效应。比如,北京大学就通过“教学新思路”项目,分层次进行项目资助,要求项目教师开展课堂面授与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也有的高校直接利用评估督促结合奖励的办法,要求教师完成课程资料上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业绩奖励上予以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快速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6]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2][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5]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