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近些年来,特别是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来,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军,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为促进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升自治区普通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高校在传承优秀文化和创造先进文化中的作用,于2011年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新疆师范大学在第一批校级文科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自治区文科基地,共有9个文科基地获批为首批自治区文科基地。9个自治区文科基地设立以来,经各文科基地全体成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筹划,有序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管理创新加以改进和提升。
一、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治区文科基地成立以来,新疆师范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基地的管理和指导,成立校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挂靠科研处,设立专门的科室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定了《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长期规划》《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使得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有序建立。但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时间短,经验不足,所以难免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基地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通畅。基地建设仍以行政机制占主导,正如张保生所说,“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到目前还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化推进的科研体制改革” 。[1]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还会导致组织涣散,团队协同攻关能力较弱,正如侯自新撰文所说,“科研课题零散,研究人员个人奋斗,刀耕火种,分立山头,如散兵游勇一般,难以承接并完成较大型研究课题”。[2]文科基地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和指标,在人员进出、项目评审、成员绩效等方面尚未制订细化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
2、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文科基地在建设中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标志性成果不多,出现创新能力偏弱现象,基地建设常规化、成果平庸化趋势明显,创新能力并未随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显著增加。基地在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突出特色研究上投入不够;产生的标志性成果较少,缺乏开创性、前瞻性研究。
3、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不足
文科基地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不足,团队力量尚未充分体现。学术委员会在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招标课题指南制定和项目评审等方面作用发挥不足,缺乏对基地建设目标及任务等宏观方面的引导。部分文科基地成员对设立文科基地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文科基地内部没有协调好学院、基地和基地学术委员会的关系,没有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4、咨政服务意识不强、渠道不畅
咨政服务是自治区文科基地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本校自治区文科基地咨政服务整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文科基地成员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开展重大项目合作研究等方面显得欠缺,面向自治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的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研究要报和咨询报告较少;研究成果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决策参考和现实服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管理中问题成因分析
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既有普遍存在的行政领导式的科研管理体制问题,也有具体的管理创新不足问题。
1、文科基地管理理念有待革新
学校成立了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使得基地建设有了体制和组织保障,在科研处设立科研平台管理岗位,专门负责基地管理的诸项事务。有了领导组织机构,并不是基地管理就顺畅、通达、高效,以原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理念来管理文科基地建设,已不能充分发挥基地的创造力,不能实现基地“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区”的目标。学校对科研平台的管理以及科研平台的内部管理还有试探和摸索的意味,管理理念上需要明晰和革新,在人员进出、项目评审、成员绩效以及学术委员会制度等方面,管理实效仍需加强。
2、基地意识不强,团队优势未能发挥
基地意识是基地成员的一种身份认同感和使命感,是以一种与自治区文科基地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去做好基地的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基地意识的指引下,各成员各司其职,勇于创造,尽心尽力。然而当前,部分基地主任缺乏对基地建设目标及任务等宏观方面的引导,部分基地成员对学校设置基地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基地内部没有很好的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没有协调好学院、基地和基地学术委员会的关系,没有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科研过程的个体化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协作攻关规模有待加大,团队优势未能发挥,集团军力量未能显现。
3、文科基地管理体制未全面有效运行
文科基地建设需要各种制度的制订和通畅运行,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各种制度的规范落实,才会有体制的有效运行。文科基地的建设,虽已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如项目设立、科研奖励、人才培养、经费使用、设备购置等各种管理办法,但各种制度的运行特别是基地层面的落实情况还是不够理想,各自为政、有条件执行的情况一定范围内存在。
4、基地绩效评价及奖惩措施未能深入推进
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引入了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发展机制,各文科基地按自治区和学校要求有序建设,然而通过调研
和年度考核,发现各基地间建设成效不一,成果产出差别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基地绩效评价及奖惩措施未能深入推进,基地成员的主导作用和创造精神难以充分发挥。从学校层面,对基地的绩效评价应客观公正,但也应公开,增加透明度,在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公开,是一种激励,也是鞭策。基地内部的奖惩措施没有具体量化和切实落实,无奖无惩和有奖无惩,都不能激发活力,反而可能造成人心涣散、人浮于事的负面效应。
三、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管理创新对策
1、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引导,推进基地管理理念创新
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就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3]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运用于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管理,更能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基地建设管理仅仅是有组织保障,有章可依,但建设质量和成效还是难以保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引导,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重数量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成效转变。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就要基地内部全员参与,全员树立质量意识,调动基地成员在基地质量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各自的职责中把好质量关,精益求精。各基地成员把握好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关注实施过程的分段质量,无论是基地建设年度规划、各目标任务执行还是年度检查,都要不断调高质量,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基地高质态发展。
2、以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为抓手,推进基地管理体制创新
学术委员会是基地中设立的学术评议与审核机构,审议基地的科学研究规划和建设计划任务草案等。学术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是谋划基地发展的智囊团和设计师。自治区文科基地的建设成败,需要良性的管理体制,这样基地运行才会顺畅、高效,基地学术委员会在推动管理体制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是校外专家,学术影响力较大,但不是本校人员,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受限。因此,在基地管理创新中,就以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为抓手,减少学校层面的行政干预,在基地战略目标明确、研究方向凝练、顶层设计优化、运行模式设计等方面做好规划设计,从而突破现有模式,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指导下,调配自治区、学校、学院和基地内部相关资源,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基地学术委员会指导下,使基地在成员管理、成员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与当前文科基地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3、以文科基地实体化发展为目标,推进基地运行机制创新
现有文科基地设置,多是文科基地依托于学院建立,虽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但往往使得基地没有独立性,其建设多方受制,甚至沦为相关学院的“自留地”,自治区文科基地倡导的对外开放、人员流动就难以实现,也就难以进行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地区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考虑自治区文科基地实体化发展的问题。
把基地建设成与相关院系平行设置的科研研究实体,实现人财物的自由调配,使得基地开放建设、人员自由流动,从而增加基地的活力和创造力。然而,就学校目前情况,实体化发展还是一种趋势和思路,在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化推进的科研体制改革模式下,实体化的实现,还有待于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制度配套。
4、以流程优化和成员绩效评价为着力点,推进基地管理制度创新
自治区文科基地作为一个省级研究机构,因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及自治区和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的制度管理,基地日常管理事务繁多,办理程序复杂,给基地主任和秘书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业务管理流程的制订和优化成为规范和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科研处应编制业务管理流程,绘制流程图,进一步规范各类表格的体例格式,加强对基地秘书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绩效评价有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干劲,以成员绩效评价为着力点,使基地成员在观念和思路上发生转变,改变以往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终身制的观念,改变重建立轻考核的现象,建立以课题为基本要求,实行有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人员进出制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总体性和学科单面性的矛盾、社会现象整体性和个人学科背景片面性的矛盾,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制约因素”。[4]这种制约因素的消弭,就需要以成员绩效评价和奖励为着力点,促使不同科研背景的研究人员协同科研和创新。没有制度上的创新,没有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就没有成员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和通力协作,就难以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性的科研成果。
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建设在新疆高校中处于先进行列,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管理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管理创新的方式,消除体制机制积弊,用更加完善的制度,调动基地成员的科研积极性,从而解放高校科研生产力,在不断的建设探索中,积累经验,给其他同类高校文科基地建设以启示和借鉴。
【注 释】
[1]张保生.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8-78.
[2]侯自新.对高校科研组织改革与创新的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5(7)13-15.
[3]周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质量策划及其实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4]顾海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1(1)5-10.
【作者简介】
赵晓伟(1981-)男,河南临颍人,硕士,新疆师范大学科研处科员,主要从事高校科研平台管理和伦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