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协同创新体系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

协同创新体系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体现了系统思想与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深化。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建立网络联结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国际上涌现出大量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结构目标、组织特征、绩效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1-4]。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5]。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随后,教育部正式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各高校积极响应,并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社会单位联合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要素,打造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
  南华大学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在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实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湖南省政府共建的管理体制,在“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目前,学校已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湖南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签署协议,由南华大学牵头共建湖南省“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并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签订了共建南华大学核能产业科技园的协议,将打造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本文结合“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探讨协同创新环境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形成、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机制建立和培养体系保障,提出了实施“多渠道、大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把握规律,树立协同创新培养理念
  协同创新已成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国际竞争趋近白热化的新形势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协同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就是促进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沿用苏联模式,实行专业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忽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培养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不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6]。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更需要采用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这种协同创新思维,是围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研究生健康快速成长成才这一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体系架构。通过倡导 “协同创新, 文化先行”的思想理念,搭建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平台,塑造现代科技文明下的大学精神,突破传统中庸思想、单一性思维对研究生思维的禁锢,激发研究生形成集发散辐射思维、收敛辐集思维、人机互补思维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思维。在加强研究生自身宽厚知识面和素质能力基础上,培养研究生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和自我认同等5种人格,提高研究生“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文化先行,创造适合其成长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对核专业的研究生,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牢牢把握“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这一主旨,形成协同创新培养理念。
  二、突出特色,确定协同创新培养目标
  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覆盖核产业链核学科专业的高校。学校汇聚国内核燃料循环系统的优质资源,牵头组建了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核能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核资源开发、先进核能技术、核燃料循环安全技术与装备”三个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目标定位:
  一是充分发挥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汇聚地的优势,促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寓教于研,以“多渠道、大协同”的模式培养本领域专业扎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是面向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制造领域,发挥协同体的优秀科研教学资源和工程实践优势,通过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工程创新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培养行业产业重大工程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三是要求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核科学与技术、核资源开发、核动力装备、核仪器仪表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适应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创新性地解决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制造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
 三、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过去的强调不同主体参与性,转变为强调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性,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各协同创新主体坚持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研究生培养创新要素整合,建立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 破口。唯如此,才能在“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对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
  1、实施“多渠道、大协同”培养模式
  利用行业、地方的特点和优势,突破以往封闭式的培养,实施核专业研究生“多渠道、大协同”培养模式。一是通过与协同单位建立若干核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协同培养研究生提供师资条件、实验条件、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条件等,有效改变目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研究生教育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二是整合协同创新体各组成单位的资源平台,通过协同组建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博士生进企业、研究生挂职锻炼等举措全方位、多渠道强化对研究生的培养。三是设立名师讲坛基金,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为研究生提供高起点、高水平的前沿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与学术研究视野。四是设立博士生国际学术会议基金,资助博士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博士生捕捉最新研究成果、追踪学术前沿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拓展博士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建设科学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一,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充分利用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培养研究生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内实行学分互认,结合平台的科研特色,开设相应的先进工程技术集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生课程,突出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第二,结合重大工程需求探索急待解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难题或理论问题,注重研究生工程设计、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第三,鼓励研究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钻深吃透,关注热点,追踪前沿,多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3、建立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度
  其一,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应针对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地方产业集群及主导产业的技术、产品和市场需求,积极整合学校和各协同单位的人才培养资源,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其二,研究生进入协同创新中心后直接进入研究团队,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导师组由研究团队内 3-5位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中1名为责任导师,至少1名企业专家和1名跨学科导师。其三,导师组根据科研项目需要申报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方式包括面向社会公开招生、优秀应届毕业硕士生推荐攻读、优秀一年级硕士生转博士生等,创造条件招收国外留学研究生。
  4、建立协同创新能力激励制度
  一是建立核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奖学金制度。研究生协同创新奖学金由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中支出。研究生奖学金按学年进行动态评定。二是设立研究生协同创新成果奖。对做出突出技术或学术成果的研究生给予物质奖励。三是设立研究生协同创新基金。资助研究生提出具有创新思想的研究课题,预期成果在技术上或理论上要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或者对行业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经导师组同意可以作为学位论文课题。四是设立研究生协同创新论坛。为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探讨学术热点问题,启迪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展示才华创造条件。
  四、完善保障,构建协同创新培养体系
  依托“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最大限度争取各方支持,建立健全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过程中“从头到尾”所涉及到的各类制度和措施保障,逐步构建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
  第一,协同创新体、各协同单位或由协同单位积极争取其他相关单位在核专业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导师分配、跨导师培养、课程、研究、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和竞争机制等方面实施有利于核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改革创新,同时在人才、经费、场地、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健全和完善促进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支撑体系及相关保障措施。
  第二,围绕涵盖核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指标,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计划。积极推行年度目标责任制,以指标引领工作、以指标落实工作、以指标检查工作、以指标促进工作,实现协同创新教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融合,将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协同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及相关保障措施。
  第三,突出对核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相关保障措施。
  五、结语
  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南华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要在打造“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加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多渠道、大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局面,切实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制订体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6-11.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2012-1-2, http://eao.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02).
  [6]冯飞芸,江国华.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5-16.
  [7]蹇洁,席海峰.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J].科教导刊,2012(10上)164-165.
  【作者简介】
  宋英明(198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核能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07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