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的价值体现策略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的价值体现策略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现状及功能分析,提出了正确认识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重树大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功能,以及实现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德育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1—03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现状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势分析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错位
  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阻碍集中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断裂错位。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均有了深入认识,理论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两个领域的研究却呈各自发展的态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发挥作用促成德育功能实现却涉及较少。没有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发展的共存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导致校园文化失去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牵引作用,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内容偏离
  现实社会包含了是非曲直、真假善恶、美丑正邪的矛盾冲突,而当前部分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却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只展示给学生美好、和谐的非真实一面。空泛的“崇高”理想与“奉献”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冲突并无实质帮助,学校将这些不真实的德育内容向学生灌输,又不能规避社会现实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敷衍校园德育课程,又无处寻求应对真实社会的道德理念,只有独自摸索,逐渐形成了两套伦理道德标准,校内、校外区别使用,甚至引发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此外,德育内容中政治成分过多,忽视人文性、实践性知识的补入,使大学德育教育多通过“两课”课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手段,思政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理念与人生信仰的培养塑造,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教育。虽然校园活动中也有学雷锋树新风、庆祝建党、建国等重要节点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却始终偏于政治化,让学生难以在自然缓和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素质仅依赖深奥的政治理论与空洞的道德准则是不能发挥实际效用的,没有融入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形成稳定的思想品格结构。
  (三)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认同率低
  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对大学生行为品格、理想信念的优化教育。无论采取何种德育理论、德育方法,真正能够作用于大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才有其德育意义。反之即使再优秀的理论方法,不能被大学生接受,就毫无价值。当前部分大学不合理的文化建设方向与失当的德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不认同,对于德育理念不认同,没有校园认同感,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德育的一系列举措产生抵触情绪。诸多高校文化建设与德育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价值判断的理性和耐性,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的功能评价
  大学校园文化渗透于学生在校园的各类活动之中,通过常规的思想教育课程和文化传承、示范引导、实践交流等“隐性课程”(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渠道,让大学生自然接受德育教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多元影响。
  (一)价值导向功能
  所谓价值导向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理念和价值信仰取向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与价值观上趋于优化。大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的特征,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强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这种价值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以诸如校园环境熏陶、制度条例要求、教师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交流体悟等丰富的形式,辅助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性格品质的塑造,树立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虽然所有大学均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为目标,但德育教育过程中又带有各自校园的特色。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所在高校的价值理念。
  (二)管理规范功能
  高等学校除了教会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外,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正如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必须建立一套处理相互之间种种关系的准则与规范。校规校纪、校训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功能的具体表现,它规范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错误的思想观念予以及时有效的抑制,促使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例如禁止打架斗殴、不允许在宿舍内使用违禁物品等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硬约束”规范,通过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逐步内化为其日常行为习惯,从而自觉避免道德品质的降低。
  (三)人格健全功能
  人格是“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人格健全功能就是要保障大学生复杂多重的性格心理得到良好的疏导,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理想。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大学校园健康、高雅、活跃、先进的特定文化氛围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晚会庆典、文体活动、学术讲座、比赛展览等校园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交流、结群需要,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完善认知结构,获取自我认同感,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同时构筑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处于安定、适应的学习、生活状态,从而陶冶性情,使人格得以健全。
  (四)审美教育功 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高校德育的内在要求。审美教育不仅是美的形式教育和情感教育,同时包含着德育因素,因为美本质上就是真与善的统一,而审美则往往包含着对真理和道德的评价。我国古代很早就十分注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美育艺术与方法,孔子就提出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运用诗歌、音乐等教育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古人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其本质与当前道德教育中的美育理念是相同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也曾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大学校园精致的环境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美的特质。欧美著名高校大多拥有众多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和体现现代理想的建筑群,它们不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的场地,更是艺术和美的化身。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美的感受与影响,满足审美欲望,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本身具备熏陶学生品质的潜能,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审美素质、审美想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从而塑造美好品德。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引导
  (一)正确梳理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到:“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同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德育。高等教育必须将德育放在教育首位,将德育思想始终贯彻于育人过程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校园文化通过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由于本身的浸染性使然,校园文化与德育有着高度的契合,以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于无形的作用,保证其方向,提升其层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以德育作为风向标,避免空泛化、说教化,让德育真正实现具体化、生活化,组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将德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
  (二)重树大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
  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大学校园文化,必然是得到学生认同和支持的,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德育的关系后,就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认同学校文化建设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实现真正的学生道德教育目的。首先应当合理规划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回归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过程当中。其次,教育者需要从大学生立场考虑研究德育教育内容,安排符合实际生活、能得到学生认可的德育课程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校园德育熏陶。引发大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接纳学校的德育理念,得到全面的校园文化熏染,这样才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形成的德育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深入落实,能够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同时让学生的群体智慧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其蓬勃发展。
  (三)全面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育教育
  1.发挥物质环境的文化载体功能
  良好的物质文化可以促成大学生积极感受校园环境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学生品格的陶冶塑造。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的格局布置、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校园建筑的建设构造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理解还较为欠缺,部分高校一味注重校园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追求新教学办公建筑的修建,对“不和谐”的旧有建筑进行拆除,从而开始新的校园建设规划。实际上,这些旧有建筑很大部分是具备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保存修复旧有建筑对于高校的物质文化积淀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如图书馆、教学楼、广场、礼堂、河塘湖畔、水榭石桥、雕像建筑等,应积极挖掘建筑物的历史意义,开发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品质信念,以它们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核心进行环境规划,形成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并以这特有的环境氛围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风格,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厚重感与庄严感,形成物质文化。
  2.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
  “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单纯的接受、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把大学生放到学生社团组织中、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社团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活动都是构成校园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鼓励学生加入学生团体,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校园活动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策划活动、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登台表演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与平台展示青年风采,充分锻炼组织、交际、协作等社会能力,既能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又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
  3.实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道德熏陶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着精神文化,通过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影响来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其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反映,制度文化所囊括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校训校纪都应是学校的精神倡导。除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基本制度外,还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相关道德行为要求,或者签署《道德行为承诺书》等。通过这种明文的精神要求确定学生的行为界限,并且又有学生们的参与沟通,能够避免制度条例沦为学校单方的硬性要求,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同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熏染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精神文化的发展主要就存在于学生意识领域,需要通过大学校园物质、制度、行为等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使大学生们形成成熟的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开发,是促 进校园德育发展的双重保障,要保障行为规定与精神陶冶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3]肖庆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17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