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素质
我们知道,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即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遗传素质”。《辞海》中解释,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它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狭义的素质概念。而广义的素质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即一个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训练中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以及教育训练中所获得”,故又称为素养。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就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它主要包括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审美素质、学习及创新方面的素质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个人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周围环境、实验经验以及自身的其他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身体状况)等。大学教育中的“素质”,通常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故又称“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
在汉语中,“素养”一词早已有之。《汉书·李寻传》载:“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其本义即修习涵养。职业素质就是素质在职场上的体现。
王冰田综合各方面的见解,这样给职业素养下定义:职业素养是指对职业和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总和;并同时包括个体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有关的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行为能力。[1]
马蜂、胡广龙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2]
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其中,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还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包括“三大核心”和“四个方面”。[3] “三大核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四个方面”是指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4]它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CQ)。
二、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来透视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独立学院作为新兴教育模式下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做好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出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艰巨任务。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学生素质评价方案中,建立以职业信念和兴趣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与技能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素质为关键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对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良性发展及为用人单位合理招聘人才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存在的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某些院校比较注重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更新。受普通高等院校评价模式束缚,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从独立学院职业素养评价现状来分析,目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存在着与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的地方,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化
目前对大学生评价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另一种是套用企业现成的职业测评体系。
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大学期间各科的成绩,也附带考虑其社会工作经验、特殊才能。这种评价基于的假设基础是:知即是会,知道就能做到。这在逻辑上显然不成立,一个学生能否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绩效往往依赖于他是否愿意去做、是否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况且,目前学校考核学生的主要手段是书面考试,这种方式能否考查出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还值得商榷。因此,改变学校测评的内容与方式,使之能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需要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虽然套用企业中的职业测评体系,能检测学生是否符合某一企业、某一职位的要求,但不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因为企业中职业测评体系是为了考查目前员工能否胜任某一工作而设计的,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很少,招聘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其发展潜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所以,用能否胜任当前某一职位的要求去评价大学生,这显然不合理。
(二)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
独立学院在现行单一评价体系下,评价结果与知识拓展、择业、就业相对独立。独立学院现今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际效果与如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人才未能相互衔接。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创新精神、合作态度、敬业精神、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造成学生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实际相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无法准确权衡步入社会后的机遇和挑战。
(三)评价量化模式明显,缺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目前独立学院内部实行的测评制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测评结果往往仅仅成为评优的依据,缺乏对实施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效果的评价。各学院内部出现“智育成绩”优先化倾向,侧重学生学习方面的整体水平,忽视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价
。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学生专注于课程学习,忽视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出现“高分低能”、“高成绩,低就业”的现象。
(四)评价方法、手段单一化
评价方法以教师自编测验方法、客观式测验方法、终结性测验方法和学科测验方法为主,过多地强调期末文化课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问卷、访谈、范例考查、档案资料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不能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职业意识与职业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五)评价导向功能出现偏失
学院过多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评价的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面临就业,而社会上并存着“无业可以就”与“有业不能就”两种现象。“有业不能就”现象恰恰反映了学校评价与导向功能的偏失。
以上五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其关键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没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由此可见,有必要围绕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开展论题研究,分析独立学院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结合行业及职位的任务描述,制定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做好准备。
三、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一般为三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稍有不同,比如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目标、就业期望值、考研要求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这种情况以及职业素养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院情、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不可能脱离真实的学校情景和具体的学生群体而产生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模式,但它又绝不能是各个学校和学生个体为迎合理论、追赶潮流而随心所欲地制作的拼盘。真正的职业素养评价在实践工作中,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评价功能和最终目的上。惟有以“评价最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评价目的或功能为导向,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基础的启示为依据,以职业素养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去构建一套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才有可能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理论框架
本课题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评价的“导向”、“发展”功能理论为指导,构建包含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综合品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基本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为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
本课题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素养需要,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培养“建设者和可[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从专业知识到职业能力再到素质的学生能力“多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从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职业素养评价指标。
(三)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工具体系
本课题研究立足独立学院当前的现实,放眼我国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构建一套当前可行的、未来有效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做出正确价值判断、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组织实施体系
本课题研究本着“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过程中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原则,构建简便易行、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组织实施体系。合理的评价组织实施体系,是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合理准确地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多种分析,更有助于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用人单位选拔高技能人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绵薄之力。
[ 注 释 ]
[1] 王冰田.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从校园到职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
[2] 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