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 养老 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是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要适应社会改革发展需要,建立高校社区,建立新型的高校老龄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高校社区文化,构建完善的高校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和高校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2000年,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建立健全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
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规范、完善、有力的高校养老保障体系,也就谈不上有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保持稳定的今天,建立规范、完善、有力的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巫待抓好的重大任务。
一、建立健全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高校专家教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缔造者,是具有明显知识优势、经验优势、政治优势和品格优势的人才群体。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对稳定师资队伍,培养高级人才,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和家庭安定,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是国家富强、社会文明、政局稳定的重要标志。
建立规范、完善、有力的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建立高校养老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建立高校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以制度保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强化高校养老保障力度,以此保障老年人,稳定中青年,解除高校教师后顾之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高校养老保障工作的成绩及其难点分析
1、我国高校养老保障取得的成绩
高校作为社会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养老保障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作为一个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好、历史贡献大的群体,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尊重与悉心关照。在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中,高校的养老保障水平是较高的,得到高校老同志的肯定。
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2000年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2所本科院校联合进行专题调研。随机调查712位老同志,占这些学校老同志数的8.93%,符合数理统计可信度的科学要求。调研情况表明,福建省本科院校离退休工作基本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机构健全、队伍整齐、政策落实、活动正常。广大高校老同志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基本上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调查数据表明,高校老同志对学校离退休工作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过得去”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2.7%,51%,24.2%,不满意的仅占2.1%。老同志对高校离退休工作是肯定的。
调查情况也表明,福建省高校的养老保障工作也存在着有的高校离退休工作机构不健全、养老保障经费不足、养老保障水平不平衡等问题。
2、建立健全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难点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养老保障具有不同群体保障政策有别,保障力度不同的差异性;养老保障资金缺乏长期积累、保障水平不高的不完善性;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元化、教职工收人多元化带来的保障复杂性以及高校老年群体高学历、高素质、高贡献带来养老保障目标的高层次性等特点。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一切事业包括老龄事业都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收人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紧密相连。当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建立高校养老保障体系也是困难重重,主要难点在于:
(1)缺乏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积累,高校养老保障无法得到切实的保证。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计划经济和急于求成思想,政府曾经过分强调“先生产、后生活”,采取了“高积累、高投人”的政策,没有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关系,未能适时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成坚实的社会保障的资金基础。缺乏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是建立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最大困难所在。
(2)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低下的社会保障力度,降低了高校养老保障的预期。
由于政策不完善,隶属关系不清楚,征收基金渠道不顺畅,当前努力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当不完善,保障力度相当有限。按照现有的社会
保障力度,不可能构建高校老同志所期盼的有着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养老保障机制。这也就降低了高校教职工对养老保障的预期。
(3)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影响着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养老保障的力度。
当前高校领导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多数能正确认识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性,既将离退休老同志作为学校的照顾对象,又作为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制定了相关条例规范和保障措施,努力实现养老保障。但也有的领导没有以科学老年观指导老龄工作,而是把老同志当作包袱。对老同志的愿望要求理解不深,对发挥老同志作用认识不足,对老龄工作支持不够,影响了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养老保障力度的增强。
(4)对高校养老保障社会化认识理解的片面性,影响了老同志对建立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信心。目前,我国养老保障社会化基本做法是:一、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二、退休人员由社区服务管理机构管理;三、离休干部继续由原单位负责。目标是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高校老同志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解决社会保障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始的;老龄事业还没有真正纳人社会发展规划,老年活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和服务机制,老龄工作尚未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困难重重,力度有限。由于党和政府多年的关心照顾,高校养老保障力度高于社会养老保障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目前实行高校养老保障社会化,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老同志不愿意。问卷调查表明,认为当前“高校也实行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保险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是不可行的”、“试试看”的、“可行”的老同志分别占56.4%,27.6%,16%。认为可行的人员主要在厦门市高校,这些老同志的选择可能基于厦门市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缘故。
对今后高校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体制的选择,有80.2%的高校老同志选择“保留现有学校负责的老年管理服务体制”,有17.3%的老同志选择“学校与社区共同负责高校养老保障工作”,而赞成“高校养老保障划归社区负责”做法的仅有1.28%。高校老同志对目前实行高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持否定态度。广大老同志都殷切希望建立领导得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高校养老保障体系,进而辐射社会,促进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早日建成,实现高校养老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顺利接轨。
三、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老年保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既然高校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时机尚不成熟,那么,新世纪初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就应当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
1、适应社会改革发展需要,建立高校社区
以各高校现有教工宿舍区为主体,建立地方政府主管、高校协管的高校社区。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社会化,是保障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安度晚年,需要有落实政策的组织机构、提供保障的社会载体。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精神、我省对原有的城市社区进行重新整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工作由社区来承担。建立高校社区正是适应社会发展、搞好社区整合的适时之举。目前我省本科院校教工宿舍区户数一般达1000--3000户,符合重新整合的社区规模。高校社区既不属于自然地域划分的“地缘型社区”,也不属于封闭型的“单元型社区”,而属于以高校教工宿舍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原有分属各居委会的教工宿舍区,可建立隶属高校社区的居委会。散居各地的退休教工由当地社区管理。
高校社区建设有利于当地政府对辖区内社区建设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同时,高校社区的成员构成、设备设施、财产资源的高校性以及高校退管体制运作的惯性,决定了高校参与高校社区建设管理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这就为构建高校养老保障体系和高校养老保障社会化提供了社会载体和可靠保证。新世纪初,在高校退管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内,高校老龄工作必须建立起承上启下、适应发展变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根据高校老龄工作任务的分化,建立新型的高校老龄工作的组织机构。
由于高校退休人员养老保障逐渐社会化,高校应当协同当地政府建立由当地政府主管、高校协管的高校社区管委会。由于高校缩小了离退休工作职能,高校应当撤消学校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离退休干部工作处,成立校长直管的学校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要实现高校退休管理服务社会化,强化高校养老保障工作,应当加强高校社区党的建设,发挥高校社区的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党的组织原则,建立隶属于地方党委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校社区党委和教工宿舍小区党支部。加强高校社区党建工作,把高校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创建文明社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核心力量。
应当加强高校社区管委会建设。根据高校社区管委会担当的社会任务,从巩固基层政权、稳定城市基石的角度出发,选拔配备高校社区管委会班子。高校应当协同地方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向熟悉高校工作、熟悉高校群体特点的高校干部、教工(含离退休教工)招聘工作人员。这既是管委会保持高校退管工作连续性的需要,也是合理分流高校离退休工作人员的需要。
应当加强退管组织网络和老年社团建设。根据高校老龄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继续加强老年社团建设和工作运作,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强化高校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建立社区间的老年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交流,发挥高校社区的辐射作用,共建文明社区。
精干高效的高校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应是:一、做好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二、督查交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的高校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以及各项补贴、津贴等及时准确结转。三、派员协助高校社区管委会落实党的退休干部政策,维护退休教师的合法权益,构建高校社区助老服务体系。四、对全校离退休人员实行网络信息管理,发挥老同志专长,服务社会。五、协调组织好学校对老同志的节日慰问和老同志返校参加学校活动的有关事宜。
3、发挥高校优势,建立完善的高校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和高校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推进各项社会改革,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社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高校根据共享原则,制订保证高校老同志切实享受高校改革发展成果的保障制度。及时推行高校社区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让年老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得到及时周到的养老护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解除高校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的后顾之忧。
高校社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背靠高校,充分发挥高校后勤保障系统的优势和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机遇,以老年人为中心,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的,以高校社区为依托,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发展高校社区老年服务业,并逐步使之社会化、产业化,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主、高校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切实解决高校“空巢”现象带来的“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
4、继承高校优良传统,建设高校社区文化。
高校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包括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管理制度、社区道德环境等等,其核心是社区的精神品格。社区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养成和传统训导而成的。高校高层次的文化陶冶、长时期的文明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高校特征的校园文化。它具有兼容并蓄、求异创新的学术追求,尊重知识、尊重师长的道德理念,爱国成才、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深深融化在高校广大老同志血液中的思想道德理念。在高校社区社会化管理的社会变革中,继承高校优良传统,建设高校社区文化,形成高校社区精神文明和道德环境,给老同志以更深厚的人文关怀,这是高校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社区要背靠高校,依托社会,发挥高校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品格优势。根据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不懈开展社区尊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制订社区文明公约,建立健全有利于形成尊老、爱老、助老风尚的社区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活动和青年志愿者助老活动,构建高校社区精神文明。高校社区要发挥校友众多、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募集高校助老基金,改善高校社区老年人学习、生活条件,帮助解决特困老人的现实困难,推动高校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植乐观有为的老年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健康观和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丰富高校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高校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
总而言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以地方政府主管、高校协管的高校社区,建立适应高校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高校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和高校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高校社区文化,形成良好的高校社区道德环境,是新世纪初建设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显然,高校社区是建设高校养老保障体系,有效实施高校养老保障的载体和基础。高校社区建设是集社区基础建设、便民服务、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和治安保卫等全方位服务于一身的社区发展工作。它由政府主管、高校协管,依靠高校已有基础,发挥高校优势,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照、更好的服务,促进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计划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高校的原有基础优势、资金来源优势、人文素养优势、社区环境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通过逐年推进改革,一定会逐步完善高校社区养老保障机制,最终实现高校养老保障社会化,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历史性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