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并形成了一些认知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矛盾性、独立性和实用性四个方面。高等院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特点;当代大学生
认知是个心理学概念。这里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是指主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心理状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程度,关系着中华民族国运的兴衰,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主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效果往往不很理想。恢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对于创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矛盾性、独立性和实用性。
一、直观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对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课本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二是现实生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这种认知的对象就决定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直观性特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被人们所认可的。www.lw881.com现在课本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常识性知识,大都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宏观领域的论述,学生的实际体验很少,课本中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论证,学生很难从课本知识中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的理性认识。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嗣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例子阐述较少,不利于大学生从实际事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普遍对理论常识、基本观点等方面的知识认知水平比较高,而对关乎评价、信仰、作用等方面的价值认知水平却不容乐观。据2004年5月华东理工大学在全校范围内针对“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下同),100%被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有了解,但是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具体内容的不到一半。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缺乏辩证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多是凭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获得。这样很容易陷入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在回答“当前大学生是否有信仰危机”时,只有20%同学认为存在,15%认为不存在,其他同学都模棱两可,这本身就说明一些同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处于迷茫状态。
因而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论证。一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依据的是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性;二是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观点与非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的比较;三是要联系实际讲,多讲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出现曲折的实际事例。
二、矛盾性特点
由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性的认识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有矛盾心理。当代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同步成长,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敏感性和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前几代人。调查发现85%以上的同学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件,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80%以上同学赞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地位,并有政治需要和政治期盼。但同时,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也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由于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有政治参与的能力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敏感阶段,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阴暗面更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因此,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政治现象具有敏锐的批判性。
以上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他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上,表现为仅仅满足于对一般知识的了解,浅尝辄止,不愿下丁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的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抵触情绪。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认知还有易变性、摇摆性、不坚定性的特点。常常是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时,他们充满信心、意志坚定。但是一旦改革受挫,他们又易于摇摆,忽明忽暗,漂移不定,加上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能力强烈,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
对此,一定要向学生讲明: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闵素;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但不能代替我们的实践;三是讲明主动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
社会科学规律和被动适应这种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独立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但是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过多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它的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来向学生宣讲的。因此,在不少大学生看来,马克思主义不过是用来教化人们并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对于正处在“心理反叛期”的大学生来讲,他们不愿意让人们告诉他们应该信仰什么,不应该信仰什么,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得出结论。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l7岁~25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趋向成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思维出现更多独立性。他们日益清醒地感知到社会进程及上级决策并非完美无缺,社会发展中应逐步容纳自我选择、个性差异和主观能动性。这就使他们在理解和解决政治现象和问题时呈现出高昂的自我,有的个性过分张扬,甚至为体现鲜明个性而执迷于自我现状的满足,失去自我改正和提升的动力。同时,大学生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和与自己身心发展、知识水平素质状况大体一致的成员表现出认同,加之升学压力和家长片面追求智育的“最优待遇”投资,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存在较强的心理依赖性,不少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或发表政治观点时缺乏独立见解,政洽情感中带有很强的“集体心理联动性”和“群体心理同辈效应”的痕迹。因此,他们的独立性往往表现为针对施教者的集体独立性。
为此,应着重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论证其正确性,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去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让学生面对复杂的同际囝内环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实用性特点
当前,大学生对于理论价值的认知,更多地趋于实用主义。据调查,学生对物价上涨、就业形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理论关注度明显较低。由于我们教材的缺陷,我们向学生展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很少涉及对人本身的关注。这就使学生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关心社会问题,而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不具有指导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各种考试中的必考科目,是人们在政治场合中的一套语言系统。因此,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考试中,在一定的政治场合的表述中才是有用的;而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却是无用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实用性特点,表现出来就是无论从整体看还是从个体看,当代大学生都普遍具有政治言行的不一致性。许多大学生讲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行动却不对号,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学习,忽视实践锻炼,导致学以致用的意识淡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
因此,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有关理论,为大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