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必须坚持基础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施教者与受教者相统一、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统一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高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实践性;主体性
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把握和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性与重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活动,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认真思考和科学回答“进行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问题,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性与重点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理解、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教育大学生。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有重点地开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相适应。
实践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决定了必须有相应的教育形式得以表现和反映,以实现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同时,还需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尤其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但不可否认,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所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就要敢于和善于捕捉时代和实践课题,反思历史,直面现实,走在学术研究的
前沿。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的勇气和功力。此外,还要重视和研究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使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的课程内容渗透在教学环节这一实践过程中。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深深扎根于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如果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哲学时就肯定了实践的功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也表现在青年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的发展为根据,以解决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才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威信,才能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是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其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共同体,双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动态地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性,密切相连、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的发挥提出了“实践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现实要求,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作为“现实的人”,其首要的特质就是主体性,要具备主体意识和主体行动力的人,同时又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的、进行历史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存在物。这种主体性的自我觉醒与激发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充盈无限创造力的重要源头之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交往、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构成的师生实践共同体,更为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意识和理念。其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现实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其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作为教与学这一实践活动的共同体,共处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依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根本上探讨的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何者为“人”、如何成“人”的价值命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本”,不仅从实践上要求对师与生主体性的共同重视,而且从目标追求上要求师与生主体性的共时发挥与运作。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人”的价值命题的完成,恰恰需要师生的互动,需要师生共建共享,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行。因此,教育者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使施教者与受教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切忌造成施教者与受教者所处地位的不对等,而最终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是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具有批判精神。但同时他们年纪轻,阅历浅,可以说,他们完整个性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知识结构的构建,人生里程碑的起步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完成。特别是在经济
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就业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针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特点,针对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具体而言,要在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方式和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工夫,逐渐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通向大学生现实的平台,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
实效性是指人们在从事一定的活动时,目标的实际达成程度。人们在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时,必然都会有一定的目标,带着这样的目标或追求,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改造现有的条件和状况,从而达到人们所期望的一种目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实效性是指教育者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期待的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养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掌握的达成程度,即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念、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否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观念、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个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或要求的个体。其次,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实效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受教育者自身实际生活所起到的指导作用的达成程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和掌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养成,能否对个体的实际生活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能否帮助个体去认识生活解释遇到的现象,对个体解决生活所遇到困惑或问题是否有帮助。教育者角度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受教育者角度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