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条件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保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生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在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开辟马克思理论教学的新途径,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通过不断努力,在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然而,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条件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应有的生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应适应新的形势,在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的基础上,开辟马克思理论教学的新途径,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影响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
全球化的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主动接触和学习经济、法律、应用技术等学科知识。然而,与这种学习热情形成对比的是,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和兴趣明显不足,少有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了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质量,确保马克思主义教学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必要对造成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困难的原因加以分析。
(1)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科选择和学习态度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关的制度尚未完善,社会整体价值观处于变化和调整阶段。当下,人们对于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追求获得社会广泛的心理认同,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被看成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急功近利成为社会普遍的心理现象。这种社会心理以及它所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左右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科选择和学习态度,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往往以“有用”或“无用”作为“学”与“不学”、主动学习或被动学习的依据,而衡量某一课程“有用”或“无用”的标准是该课程是否具有技术实用性、能否在短时间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它不具备技术实用性、不能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更不能给受教育者带来眼下的“实惠”,因此,往往被看作是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效益的“无用”之学。这种价值判断显然是庸俗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内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功能,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难点所在。
(2)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所张扬的自由与个性,分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注意力不言而喻,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社会精神指导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始终统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阵地,但是,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相辅相成,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上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网络资讯开放、多元、便捷、平等、快速的特点和优点,较之于主流文化一贯的临于上的单向度灌输教育,显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样式、文化内容,张扬自己的个性主张。可以说,网络文化消灭了临于上的传者与居于下的受者的差异,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人人都是平等互动的文化参与者,它可以把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到极致。当下,网络文化中各式各样的、最彰显个性的“客”文化,如播客、博客、威客、炫客、闪客、拼客、黑客、骇客等等,在凸显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互动性的同时,也显示出网络为个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平台。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兼之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网络文化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这就使得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自制力和辨别能力不够的青年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侵害。可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全新的文化范式,它冲击着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传统的单向度灌输教育方式提出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也增加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困难。
(3)高校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与中学政治教育内容重复考察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体系,不难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困境并非全然归结为大学阶段的教学乏力。事实上,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通过政治课学习,反复背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由于中学生在年龄、心理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局限,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流于教条式的死记硬背,难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把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自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可以说,两者在教学目标上的递进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然而,由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内容框架与中学教材雷同,且基本概念、原理重复,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由于缺乏应有的新鲜感,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应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增加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困难。
2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原因,更有来自现实的挑战。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之举。
(1)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
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和特点,给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科学,其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实际为根据,不断自我创新和发展。因此,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理论品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哲学,又是立足于实践,以服务于人类实践为目的。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当代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能自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相反,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传统教学模式落后于时代和现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创新,才能克服以往习惯思维的束缚,体现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由于历史和认知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沿用至今。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对理论的实践性和社会现实性重视不足。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权威型和单向式灌输。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曾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时代在发展,今天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教学模式上体现和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增强实践性、实效性。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向灌输方式落后于现实。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如果停留于传统模式,必然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3)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马克思主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内蕴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彰显其人文价值、人文内涵,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和作用,必须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创新
高校现行马克恩主义理论教学创新,最重要的是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解放思想,创新教学观念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前提基础教学观念创新一要打破传统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的教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地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全部价值,尤其注重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价值。二要转变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确定不变的知识的认识偏差,把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知识或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但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蕴涵其中的丰富思想,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面对现实世界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精神,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三要确立和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的统一体。过去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受教育者,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的地位。这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问的良性互动,更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主体,也是目的。
(2)不断深化和充实、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有机统一。作为绝对真理,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原理有其内在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作为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已经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上的创新,应着眼于“精”、“深”和“新”。以往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内容多而不精,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对问题的探讨难以深入,由此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要避免内容重复,需要在“精”上面做文章,即避免面面俱到的全面浮浅,注重和突出重点内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际运用。而只有“精”,才能“深”,即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深”,才能真正体现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邓小平曾经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就是这个道理。“新”,则是根据已经发展的客观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某些已经过时的说法和内容予以“刷新”;另一方面,联系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时代感、现实感。
(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的创新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且基本上采用单向式“说”、“教”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一个基本原则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教师既要善于把教学活动置于理性的主导之下,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的主体,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不能完全避免“说教”的情况下,引人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必要把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充分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在情感和意志的升华,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