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浅析论高校师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

浅析论高校师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师德建设 教育伦理 教师人格
  论文摘要:由于受高校道德调控体系不健全、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不足以及市场体制不成熟,缺乏公正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高校师德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号或决定上,而缺乏实际措施,造成高校师德建设缺失。为此,必须培育高校教师的教育伦理精神,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培育高校教师的文化人格,并建立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以确保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施。
在开放与整合的文明体系建构中,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冲突,如何评价中国师德建设的现状,如何使师德建设从理想式的说教走向现实的整合,使师德建设从“应该”的讨论走向“如何”的实践,这是本文立论的基本出发点。
一、来自高校师德现状的忧思
当代中国,从事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承载着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职能和使命,担负着培养高等级专业人才的责任。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还是为了明天的文化、后天的精神。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状态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教师的思想观念、感情意志、道德品质、教学与研究态度、威信及其影响力都会以教育者真实、内在的自我面貌呈现给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在的、深刻的道德影响。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有时比语言教育更具有心灵的渗透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师德建设不单纯是个人的品质问题,它关系到一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系到高等教育使命,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未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成长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是发展的主流。但是,在教育繁荣、规模扩大的背后潜伏着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的危机,而且这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危机是比知识欠缺、人力不足更深刻、更大的隐忧。当代高校师德所存在的令人担忧的严重倾向或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一下几种情况:
第一,心态浮躁,敬业精神衰退。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具有当代中国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学术精神,是以社会责任为动力,为民族、为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信念。这种治学态度是对某种教学与研究方式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学术精神与治学态度构成了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或岗位意识。现实中,高校教师群体中,虽不乏有一批人在固守学术家园,认真探索学术文化的真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致使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缺乏扎实的根基,缺乏独立见解,更谈不上原创的思想。其结果是一些高校教师满足于以从众的心态改编己有的学术成果,无个性地编撰“学术著作”或教材;也有一些教师在引用西方文化或他人成果中,在自己尚未消化理解的状态下,勿忙改编或解释,导致“学术失真”;也有的教师故弄玄虚,将本应深人浅出的理论搞得神秘难懂,以示“学术水平”;还有的教师在人文学术领域,极力消解思想,取消批判,以致在思想混乱、价值多元的时期,不能在教学中标举出具有独立个性与见解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尺度,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引导。这种情况使我们深切地感到,今日高校缺少真正文化功底或文化修养深厚的学者,这种敬业精神淡化的倾向,不能不令人忧思。
第二,理想失落,价值标准混乱,生活目标选择利己化。可以看到,在一些教师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失落,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动摇;道德认识与道德现实,理想教育与社会存在,校内校外实际存在的道德双轨等反差的存在,也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价值观念上困惑增多,甚至标准混乱,导致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实惠与精神追求、索取与贡献、享乐与奋斗等问题上,向物质实惠、物质索取、个人享乐方面倾斜,使这部分人缺乏积极向上的生命情调〕表现在教学中往往是应付了事,或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而对本职工作却不负责任;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将这种消极的文化心态或情绪流露给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产生对一切都“无所谓”、“无意义”、“无价值”的文化心态这种师德的缺失同样令人忧思。

第三,丢弃人文精神,教师人格缺失。一般来说,真正有文化功底或文化修养深厚的教师,很懂得人的尊严,同时也力图在教学与科研中展示自己正直的人性品格。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某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妒贤嫉能,压制限制某些教师的发展;也有的人自以为是,学术霸气十足,以至达到难以接纳他人的地步;还有的教师以世侩哲学对待教学,不去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以个人好恶来给学生“人情分”;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以庸人习气对待学术文化,刹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以求功名;也有一些教师为求商业利益,放弃学者应有的境界,从事“媚俗”的商业文化快餐。这种情况同样也令人忧思。
上述情况虽是教师队伍中的少数情况,但不能不引起重视,教育如果缺少了品格的支撑,缺少了师德的维护,那将是失败的教育;如果高等教育放弃师德建设,放弃对教师品行的约束,不去引导学生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那将是一种失职,它就会失去了生存的理由。这是因为,教育的基本合理性与基本现实性,是基于教育的可能性和对教育力量的信任。高等教育并不是单纯知识化教育的过程,而是一个人智能与品格的高层次修养过程。追求善同样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意向,因而每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都承载着道德的义务。在教育中,师德是教师的基本人格条件。
二、导致师德建设缺失的原因
可以说,多年来我们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并未放弃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努力,但为什么会产生师德较严重缺失的危机呢?应该说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体制不成熟,缺乏公正机制影响了师德建设。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带来了社会道德生活失序和道德观念的混乱。这其中有原有的一元化道德意识形态的崩解所产生的道德权威的危机和道德理想失落的影响;有因社会的道德信念危机所滋生的道德怀疑和迷惘;有因社会转轨过急而产生的道德失范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宣传的误导而形成了非道德主义心态的影响;也有社会现实中正义或公正的缺乏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归结起来,可以说,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社会公正的危机是造成高校师德缺失的社会原因。从道理上讲,要维护师德的健康,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基础。如:应该有明确的师德规范、明确的权利义务、师德报酬的社会收益定价制度、职业选择自由、违反师德的惩戒规定等。如果社会不能真正建立必要的制度并予以贯彻,如果学校生活中长时间存在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的现象,甚至“好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那就会使人们产生道德的疑问,并进而改变价值取向甚至,从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来分析,如果学校中长时间存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同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都获得同样的利益,势必诱导违背职业道德行为泛滥。由此可见,师德问题的产生是与公平、正义机制连在一起的。
2、高校道德调控体系不健全导致师德建设缺失。在道德调控体系中,内在地包含有规则系统、传释系统、监督系统和保障系统。就目前情况看,尽管高校管理体制是健全的,但在师德调控机制方面却不健全。具体来说:
第一,师德规则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从以往制定的师德规则看,大多流于空泛,使许多具体行为难以框定或衡量,以至无法实际操作另外,也存在规则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第二,道德传释缺乏实效这其中或是限于理解不够,或限于单纯地说教,忽视对教师的道德人格的养成教育。在一些管理者那里对教师人格教育存在有观念的误区:有人认为师德与社会腐败相比算不了什么问题;也有人认为师德是个人的事,学校不必管太多,教师能完成课程任务就行;还有相当一些同志只把学生作为德育对象,仿佛教师天然地就具有道德教育主体的资格,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德育观。由于诸多观念的误区,导致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不能把规则的宣传与对人的道德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考核有时甚至不讲师德标准,单纯看科研成果或课时量,由此造成只要出科研成果就一好百好,至于他的课程建设情况,工作态度,集体协作精神等统统被忽略,由此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忘却“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应付教学的片面化倾向。认真去思考,这里存在着价值导向的偏差。

第三,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高校教学与科研过程的高度自主性特点,使道德监督存在较大的空档特别是某些领导或教师以及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参与监督的意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已成为相当一些教师的普遍心态,造成道德监督的缺失或不到位。致使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甚至问题存在却无人问津。
第四,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对师德行为进行必要的奖惩是最具实效的手段,只有对讲师德的教师给予肯定,对违德行为给予否定,才能平衡教师心态,才能引人向善,而这方面许多高校做得显然不够。
总之,师德调控机制的不健全使高校师德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号或决定上,而缺乏实际措施,这是导致高校师德建设缺失的重要原因
3、教师自我道德修养不足是导致师德缺失的主观原因。从实际情况,在一些教师那里,存在一种文化选择上自我放任的心态〕一部分教师放弃主观改造,放弃自我反省和批判,加之客观上对他们也缺乏批评,所以导致其思想观念上的平庸化倾向,他们不仅在精神消费上偏好低俗浅层作品,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去模仿某些消极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结果导致价值意识混乱,理想意识丧失,总是用庸俗化的生活标准看待生活,因而呈现出功利化、实利化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很显然,教师思想道德意识的自我改造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强化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注重高校师德建设,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道德人格的高校教师,是实现全民族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我国高校目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出发,我们应重点抓如下几方面工作:
1、培育高校教师的教育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爱岗敬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道德精神。是否具有教育伦理精神,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基本人格条件。在中西方的文化认同中,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个事业,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因而,它对教师有特殊的伦理要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教师本身就是伦理精神的象征,一定道德的实践者、示范者。“为人师表”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前提,缺少师德,就不能“为人师表”,甚至会贻误被教育者,因而也就失去了“教书育人”的资格。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衡量高校教师资格的根本条件。

在高等教育中,伦理精神应融人高校伦理生活中,主要有三种伦理关系:一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三种伦理关系应贯彻“尊重的教育”这一理念。首先,“尊重”的理念应当体现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劳动与贡献的尊重,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对教师需要的尊重;其次,“尊重”的理念应当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性选择的尊重;其次,“尊重”的理念应体现为教师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对教育者权利的尊重,对教育义务的尊重。只有当“尊重”成为一种道德的真诚、伦理的热忱、性善的信念,才能转化为一种以社会责任为动力,为民族、为社会从事学术研究和知识教学的价值立场和态度;才能转化出大学人勤学上进的学业精神。为此,当代高等教育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育广大教师的伦理精神。
2、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培育高校教师的文化人格。面对市场负面诱导,面对目前价值观念的混乱,使高校教师保持清醒的价值意识和批判尺度,拥有一份正直,守护一种人格境界是至关重要的。人格的伟大在于它塑造着一种正直的人,教师人格的伟大在于它造就着真正的合格的教师。在此我们还需提到主观世界的改造。如果我们能够在高校崇尚人格的文化氛围,能够将教师人格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使教师真正感受到人格的尊重与价值,他们就会更加珍爱自己的人格,此外,要塑造出教师的道德人格,还必须通过有效的思想工作形式,引导其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正确地对待他人,正确对待批评,也正确地对待荣誉和挫折。在此尤其应提到青年教师,他们作为教育的希望、学校的未来,更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

3、建立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无论是伦理精神的塑造,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仍然会是一种“虚在”。尽管我们说师德的境界应是“自律,,,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意愿,但在实现”自律”的过程中需要“他律”。只有通过制度化的约束,迫使主体在经历价值感受、习惯养成以及人格塑造的过程之后,师德才可能由敬畏服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的约束。为此,应着重考虑建立如下几方面的制度:
第一,制定科学而又可操作的师德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这一评估体系应“法规”化,应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与方式,体现具体化、可行性原则,通过把握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制定相应的标准。该评估结果必须作为教师晋职晋级的重要指标,加大权重,甚至一票否决。只有把师德切实作为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才具实际意义。
第二,建立高校领导干部人格示范讲评制度应该说,人格示范是高校领导者的道德责任。在倡扬一种道德精神和人格修养的过程中,领导的率先垂范就是一种示范教育,也是一种暗示,通过对领导干部的讲评,既可以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建立高校教师评估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要比领导干部示范讲评制难操作。这里应该采取学生同专业教师、主管领导的综合评估体系。采取定期考评与日常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来讲,应将对教师的道德评估与教学评估结合起来。
第四,建立学校各级领导师德建设责任制。将各单位师德建设切实纳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对于不抓师德建设,或对违反师德的问题不予教育处罚的领导干部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五,将道德奖惩制度作为日常性的调控机制要依据学校实际,做出量化或标准化的政策规定,特别是要将人事评聘与奖惩相结合。在奖励手段上,应包括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等手段。其中就行政手段来讲,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任免、岗位聘任、组织接纳、荣誉授予等方面注人道德奖惩标准;就舆论奖惩来说,应充分发挥舆论褒贬的作用,使遵守师德的教师产生自豪感、尊严感、荣誉感,也使不遵守师德的教师感到羞耻和悔恨。在实施奖惩的过程中,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实行学生、教师、组织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
第六,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上培养制度。既要使青年教师上岗前获得必要的师德认知,也要在其成长中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督促,为此,应选择优秀的专家型教师负责新教师的培养。“老带新”应采用制度化、责任制的方式,以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总之,师德建设需要有制度保障,但就目前来说,尚缺乏健全而又实用的制度体系,需要我们去探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45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