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浅析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

浅析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 德育创新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是贯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各种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致力于高校德育创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并且是贯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各种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实现高校德育的时代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最高目的,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人受物的压抑、限制和否定,造成人的异化、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阐发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里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物质基础,人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和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并消除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对剩余价值追逐的狂热性所造成的自发性和盲动性,消除和克服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精神劳动、物质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并使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空前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人的身心、精神(道德)、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00多年后的今天,江泽民同志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学说,全面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阐发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创造的条件。江择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实现高校德育时代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高校德育观念的时代创新
德育观念的时代创新,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而其中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观念的时代创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首先,要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防止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人格扭曲的泛滥,避免高等教育培养出“只专不红”的、没有灵魂的“机器式”人才。其次,要确立高校德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起主导和先行作用的观念。传统的德育观念只注重德育与社会发展的适应,而忽视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主导和先行作用的发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因此,高校德育就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要,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培育政治素质高、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并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提供精神动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先驱作用。
高校德育观念的时代创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改变长期以来在对人的培养上强调统一标准,用统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强调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一面而忽视“创造性”一面的传统观念,把注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人除去“是什么样的人”这层社会属性外,还要解决“何以成人”这一内在的、本质的问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何以成人,何以成为生活的强者”的需求正逐渐上升为大学生的第一需求,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成为生活的强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除了培育政治信念、道德理想之外,还帮助大学生掌握“可转移技能”,即与人相处的技巧,健康、乐观的人格心理等。因此,强调德育的个人需求,培养心态健康、适应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既符合社会利益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创新
德育目标的时代创新,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的确立,在于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观,在人的历史局限性与人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两者既矛盾又统一的基础上,集中表现在追求人自身完美的观念状态和社会实践之中。

以德育目的性本质透视人的全面发展观,一是要确立和张扬人在世界中的主体价值地位,确认人的价值是世间的最高价值,尊重人、珍视人、爱护人、相信和依靠人的无限创造力,以确立较高层次的人生质量价值观,不断创造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二是要优化生命存在的动机和目的。人的生存必须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根据。三是要设定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表现为两个方面:就人本身而言,是指人的身心、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发展;就个人与社会关系而言,是指不断求得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丰富人的多重社会关系,使人的发展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实现发展的社会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依据上述人的全面发展观,实现德育目标的时代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持久的动力资源。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多方面的条件。德育铸造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德育目标创新,就是要发展和不断建构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真正主体。这些精神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因为它给人以动力,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的目的、价值及意义,对人的发展起着定位和定向作用。
这就是说,德育是对人的一种能动造就。德育涵量一旦经过主体的选择、接受而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主体自身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趋向,使德性转化为德行。在这种内化与转化的运动中,德育便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和精神动力。它能够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人的自由、幸福、意义进行全面策划;教导人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使人们摆脱庸俗习气和低级趣味,培养人的健康情趣,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开发和培养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它使人成为积极进取的人,使人实现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应当说,人的精神需求理性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在现实人生中,人们有时不知道或者并不完全知道自己作为合乎人之本真目的的需要是什么。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和不明,是不可能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次,德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设定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坐标。人在其生命存在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进行价值追求。人类只要存在,这种对价值的追求就永无完结。在建构这种追求导向时,价值的设定,实质是规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坐标,并进而成为一种评价机制,成为人们选择或扬弃、肯定或否定对象性存在的一种强烈倾向,构成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的稳定的价值准则。
人的发展总要借助于人的活动并在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关系、成果是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分析和选择的,有些文化遗产对人的发展并不见得完全合理或者合乎人性,有的甚至可能压抑人、否定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德育的人学意蕴和职责应当是“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原则,是主体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德育活动的使命就是要以此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观生成的原点和支点,为人的活动提供具体可行的价值规范体系,提供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价值尺度。
再次,德育的目的性本质作为一种终极关怀,还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一种高远的理想境界。德育概念本身规定的内在超越性,实际是一种“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的人生的构建,是对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构建。这种构建是无止境的。因为,德育所“育”之德性,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力求张扬那些使人成为人的东西,它诊释着人是什么,引导着人该怎样去做,以丰富人对自己的目的性、可能性和潜力的认识,使人的全面发展获得持久的目标意识。

毛泽东强调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定位。其中德居首位,而这种“德”,不仅包括一般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且是上升到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政治品质修养。所谓“又红又专”,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目标,则成为我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江择民则把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作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和进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促进人和自然、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体现了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德育目标的时代创新意义也正在于此。
四、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创新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德育,必须在传统德育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更新,其中,可持续发展观等新的德育内容觅待充实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社会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第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以及人文生态价值趋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德育的视野,并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历史重任。以往我们谈社会发展,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来考察,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则必须加进“自然”这一因素,确立四位一体的新观念。这有利于我们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更高的阶段上充分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生态学意义的位置。因此,强化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高校德育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作为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持续观和平等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一方面,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和质量观念,高扬人文理性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目的、价值与人生幸福;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颠倒人与物、目的与手段的错误认识,从而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大学德育注人了新的内涵。有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等,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使他们能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谋求人类和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
此外,随着影响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因素、条件的变化,德育内容也将进一步拓宽,在当代,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等,都应该成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德育内容。
五、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高校德育方法手段的时代创新
传统的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党、团、群众组织的日常教育,以及结合各项业务工作或娱乐、学习活动进行的道德教育。知识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及各种现代大众传媒(首推电子传媒)为高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对传播媒介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学长,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分析信息,已逐渐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结构变为双向沟通和交流的传播模式,有利于人们道德的自我提升。同时随着信息网络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中西文化的交流以从未有过的高速直接的方式进行,而西方文化在信息网络上具有先天优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从容面对挑战,并抓住机遇,系统地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近两年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谈到要重视进行互联网上的思想教育与舆论引导。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要发挥校园网的宣传教育功能,为推动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支撑,要分析研究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新途径、新变化,加强对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教育对象研究;要深人探讨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要进行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策略和方法的创新探索等。具体来说,包括工作的基本策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校园bbs中的舆论引导、校园多种媒体与校园互联网的整体配合以及网上网下多渠道德育工作方法的研究。
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更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要及时、主动地在互联网上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的讨论,形成热点,把西方信息流动的优势和主动权转移到我们手中。在继续保证严格管理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基础上,重点致力于在综合网站上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互联网出现的新特点,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教育过程的形式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59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