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实际上是高校、大学生、社会三方需求的叠加过程。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和完善教育良性循环模型,有效地调节这三方的主体需求,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互助互利、资源共享的良性耦合,可以提升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优化教育体系中主体需求结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适应性。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主体;教育对象;社会需求;良性耦合
一、普通高校的需求与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体发展的双重任务,既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也强调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才培养是高校对社会进行交换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相对而言,高校的办学实力越强,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越高。同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可度越高,高校的社会价值就越能体现。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高校的内在需求。
抛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不谈,高校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国际问的竞争与合作,都需要以地区多样化的存在为基础。而地区多样性发展迫切地需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个体多样化在高等教育上的客观反映,其实施取决于高校的准确定位。如果简单地把办学水平等同于学校定位,而忽略了学校办学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会增加高校之间的无效竞争,同时会导致人才培养趋同,不利于各高校优势或特色项目的发挥。二是加强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WWw.lw881.com普通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要面向当地社会直接就业,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困境的今天,加强大学毕业生需求预测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建立健全对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评价体系,更新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
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在校的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直接、最简易地转嫁为受教育者本人对高校的要求。各种要求的累加和重叠就形成了教育对象的自身需求,他们需要高校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的软件与硬件条件。实际上,这种需求遵循发展性模型,涉及的领域很宽,不只是涵盖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心理健康、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方面…。但是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自身对教育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往往是根据个人感觉、情绪、满意度来进行评判,往往将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的后果归咎为学校的责任,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这就更加要求高校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管理的人性化程度,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提高学生自身对学校的心理认同程度。
三、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招统分”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过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更多样化的要求。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将是社会和市场的最爱。这就要求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纯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体说来,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园后所要具备的素质大致如下:(1)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当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首要条件;(2)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3)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4)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5)较强的实践能力卫。
四、高等教育的良性耦合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需求情况的分析,可见其中任一方主体的需求恰恰需要其他两方的配合与协调。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起着纽带和缓冲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以高校为核心,同时满足高校、学生、社会三方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良性耦合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明确表示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方主体的需求及相互联系,并体现了各主体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由此来架构该体系的耦合机制,共分为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