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师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高师院校学生的罄奉职业定位主要是教师,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职业选择和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探索了转型期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了商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若干对策: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培养高师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1引言
价值观是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在职业理想、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国外职业价值观早期代表萨伯(super)立足予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有关的目标,即个人的内在需求以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国内学者黄希庭等侧重于认知评价,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目前,许多高校已将生涯规划纳人到学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日益清晰,职业价值观业已定型。
高师大学生是当今形势下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首先,部分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将选到饱和,“拔高教师准人门槛,提高教师素质”的呼声rj砬:毒碾这意味着今后当教师的难度系数将增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教育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将产宅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统包统分”政策逐步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倾斜。这一变化必然对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促使其审视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并逐渐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就业观。那么,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否见证了时代的变革?2004年以来高师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巨变是否在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有所体现?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研究拟对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探索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提出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对策。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法政学院、外语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美术学院分别调查了70人、50人、45人、70人、70人和45人。男女比例大致为1:2,年龄在20~23岁之间。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4份,其中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达89.92%。
2.2研究材料
自编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糟,包含利他主义、智力刺激、自我实现要求、独立性、社会地位、经济报酬、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和变异性等十个职业价值因子。以上因子主要参考了吴远、缪志红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和当代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报告。本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得到整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59。
2.3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全部输人计算机,运用spssi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制,所有因子均采用从“很不重要”至“非常重要”为1至5分的正向记分。
3 结果与讨论
3.1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由表1可知,“变异性”、“舒适”、“安全感”是高师大学生的首选,而“智力刺激”、“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等级最低。这反映了当代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些新特点:(1)趋向变异。他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变异性”。他们喜欢不断变换工种,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拚弃了过去“一步到位”、“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合理观念,这是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明显的特点,迎合了市场经济浪潮,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2)趋向人本。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焦点是指向自我,个人至上倾向越来越明显,如他们注重“舒适”、“安全感”、“社会地位”,但他们仅仅把目标定位在个人物质需求的满足上。以人为本的目标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条件。人际关系是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高师大学生人际关系意识薄弱,直接影响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3)趋向务实。根据结果不难发现高师大学生对物质需求期望较高,如追求舒适、社会地位、经济报酬等;过于漠视“智力刺激”、“自我实现”。这与盂续铎的调查结果“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看重工作的人文环境和自我在其中的发展前景及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不看重声望地位等虚名,也不在乎工作的硬件环境和工作的压力及稳定安全”出入较大。究其原因,普通大学生群体工作灵活性大,而高师大学生主要在教育系统就业,择业范围狭窄。因此,“稳定”是高师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首选因素。
3.2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得分情况
(1)性别效应分析。从职业价值观等级排序来看,在“安全感”、“智力刺激”、“利他主义”、“自我实现”、“独立性”、“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变异”这八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社会地位”和“舒适”因子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男生更重视“社会地位”,女生则更趋向“舒适”。这种差异说明:男生更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向,他们重视舆论的作用,渴望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女生则更多地追求安稳、舒适,她们希望自己能在稳定、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男女生在等级排序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男生在“社会地位”、“智力刺激”、“利他主义”、“自我实现”、“独立性”和“人际关系”六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原因在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就业问题上一直存在男女差别对待的现象,对男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女性。上述两种统计结果并不矛盾,t检验挖掘了更多的信息资料,弥补了等级排序的缺陷。
(2)年级效应分析。对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学生职业价值观差异检验发现,在“独立性”、“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因子上差异显著。原因如下:其一,毕业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变化并进行自主择业,而非毕业班学生依赖性较强,他们期待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其二,毕业班学生更接近社会,希望自己将学校习得的知识、专业技能充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渴望获得成功,而非毕业班学生置身校园,不用为工作忙碌奔波,还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其三,毕业班学生更清楚工作中将会遇到的人际关系,希望与领导和睦相处,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而非毕业班学生还没意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科类效应分析。文理科学生在“利他主义”因子上差异显著,在“舒适”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除“自我实现”和“变异”因子外,理科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普遍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因为文理科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活动,学生的择业观容易受学科思维的限制。理科学生多属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倾向于自身或内部为参照,渴求更强烈的智力刺激,内心体验更深刻。因此,理科学生对“独立性”、“智力刺激”具有更高的期待。
(4)专业效应分析。国外对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较少,这与国外对高师大学生的培养制度和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关。西方国家没有专门设立培养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国内许燕老师对此研究显示:高师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信仰型,而非师范生的主导价值观是实用型,说明高师大学生对职业精神价值的重视。叶松庆老师对高师大学生择业观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师大学生的首选职业是政府机关公务员(31.8%)和科技人员(16%),而愿意从教的几项比率之和仅为23.2%。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研究发现,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职业价值观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从课程教育来看,在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明显区别,非师范生同样可以选修各种师范技能课,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从就业目标来看,师范生的目标就是从教,多数非师范生也渴望进入教育系统,尽管对非师范生设置的教师准入门槛较高。
3.3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考察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及社会地位、安全感、智力刺激、利他主义、自我实现、独立性、人际关系、经济报酬、舒适和变异性变量对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以检验之。在做回归之前先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然后将上述变量一一送人回归方程。统计分析表明,l6个变量在预测职业价值观变量时,进人回归方程的依次有社会地位、安全感、智力刺激、经济报酬、自我实现、舒适、变异性、人际关系、利他主义、独立性和专业,结果见表3。
表3表明,保障因子(舒适、经济报酬、安全感等)、声望因子(如社会地位、利他主义等)和发展性因子(如智力刺激、变异性、自我实现等)是高师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普遍考虑到的因素,是解释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有力的因子,这与田学红等人探索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果颇为一致。
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与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基本一致。当然,人的行为观念在主导性需要的驱使下,还会受到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即人的行为、观念往往受到其本人的内部因素(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家庭、学校等)相互作用的制约。郑洁等人认为,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等个人因素与职业价值观相关。本研究发现,只有专业因子能有效地预测个体的职业价值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专业教学中渗透着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理念;另一方面可能是所学专业直接影响着高师大学生的择业观。
4 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变量(如性别、学科、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师范与非师范)在一些职业价值观因子上差异显著,这就要求高校找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并为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4.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师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表明,高师大学生往往把职业首先定位在物质待遇上,追求舒适、安逸。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它的满足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一定满足,人才会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人的社会化发展才会更加顺利。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高师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不能把职业只当成个人谋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径。
4.2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
对于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说教式的理论灌输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教育实习、见习、寒暑期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多种形式使他们更好地体会“教师”职业的崇高。创设各种真实的教育情景,让大学生去触摸、感受教育,发现身边的教育故事,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兴趣,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未来教育工作的情感,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4.3强化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联系社会、修正自我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视为一项长期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工作。就业指导教育要体现年级性、阶段性、特殊性。
一是坚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毕业班学生与非毕业班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个别因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需从新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全程指导。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板报、校园网等载体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专业思想教育、成才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重点进行师范技能培养和职业定向指导;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集中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让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形势和政策,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与教师工作的意义,确立符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同时提高就业技巧以及应对策略,帮助毕业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从教的畏惧心理。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教育。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性别、专业等变量上存在差异,要求学校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男生的
人力资源优势,对男生加强教师职业社会意义的教育,对女生加强职业苦乐观教育。文理科学生的能力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文科学生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理科学生思维逻辑性强,严谨求实,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对文科学生要加强科学思维与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理科学生则侧重于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锻炼。
4.4培养高师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由于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崇尚和个人良好的人品而表现出的对职业的执着。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决定了敬业精神在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所占的位置。一个人要做到敬业,首先要从职业工作中发现超越经济收入之外的意义所在。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师大学生比较实在,在选择职业上注重“舒适”、“安全感”,这是一种“稳中求实”的心态,但同时过于重物质,轻精神,把“利他主义”、“智力刺激”等东西看得比较清淡、模糊。因此在学习阶段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一是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效仿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