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在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对音乐欣赏课在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激励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 大学生 爱国主义熏陶
abstract: this article unifies in the university start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teaching practice,in cultivates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atriotism mood process to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the status,affects as well as drove bu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ransformed the patriotism mood as the invigorate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assiduously,matures diligently,returns a favor motherland questions and so on practical action to do a more thorough discussion.
keywords: the university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university student patriotism gradually influences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有许多重要的活动内容、形式和途径。本文拟就在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这一课题作一些探讨。
1.高校音乐欣赏课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课程
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1 从教学内容看,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爱国作品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资源。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外国音乐作品,还是中国音乐作品;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赞颂自己祖国的作品。例如,在外国的音乐作品宝库中,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表达了肖邦的反抗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波兰华沙,1830年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次年初,他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华沙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就在这种悲愤交加的情绪下,肖邦写下了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此曲为有魄力的快板,4/4拍。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愤怒、激动、悲痛、失望的情绪,通过左手奔腾不息地琶音技巧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来表现。全曲分三段,第一段音乐开始得非常突然,通过右手一个非常有爆发力的不协和属九和弦“呐喊”般的出现,紧接着左手连续跑动的狂风般的十六分音符下行,激烈的快板速度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冲击,表达了肖邦听到噩耗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第二段速度稍有放慢,情绪略显平和,但仍是悲愤的曲调情绪,表达了肖邦的心潮起伏与内心的焦虑;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经过多次转调,最后仍回到c小调结束。全曲乐句间的强弱交替,正是肖邦心中强烈抗议、呐喊、叹息的交替。再如,德国伟大的、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也是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曲《悲怆》、《命运》、《英雄》等都是反映人们斗争中英雄气概的爱国作品。
在我国音乐作品宝库中,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新中国60华诞,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0个部委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全国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这些百首爱国歌曲已经成为培育我国亿万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国情怀的重要资源。其中,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有讴歌伟大卫国英雄人物的,有赞美为建设国家而辛勤工作的,等等。例如,以歌颂祖国和热爱祖国为主题的就有《歌唱祖国》、《祖国颂》、《爱我中华》、《祝福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等等,这些歌曲旋律雄壮、优美抒情,节奏鲜明有力,能深刻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醒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达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再如,人人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中所唱“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旋律铿锵有力,歌词字字震撼人心,每每唱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将作者的思想情感传递给了学生,启迪爱国主义情怀。因此,通过开设音乐欣赏课,让大学生接触这些音乐作品,就能够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良好熏陶。
1.2 从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看,通过欣赏爱国音乐作品这种途径,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更容易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大家知道,爱国主义教育有许多活动内容、形式和途径,如,举办爱国主义专题讲座、组织阅读爱国名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应该肯定,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有作用的。但同时应该看到,如今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青年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他们对单纯的说教和理论灌输不易接受,甚至带有逆反心理,更不愿意听书本上一套套的大道理。而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的精神享受,它是一种声音与情感的融合。它的功能不仅在于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避免各类慢性疾病、放松心情、想象一些美好的东西、愉悦身心。而且,在聆听音乐欣赏课爱国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震撼,这样既能学习音乐知识,又能接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这正是高校音乐欣赏课“以善导美、以情动人”的启迪和熏陶作用。
2.音乐欣赏课中的爱国作品使大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2.1 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爱国名曲,有助于大学生加深理解培育爱国情怀是世界各国对公民的普遍要求。列宁指出:“爱国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国家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品质。因此,不仅中国的音乐作品宝库中有大量的爱国作品,外国的音乐作品宝库中也有大量的爱国作品。通过在音乐欣赏课中播放和讲解古今中外爱国作品,使大学生认识到,不是只有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反复提倡爱国主义,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对本国公民在爱国主义这个重要问题上的重视程度都是一样的。
为了让大学生加深理解这个问题,笔者根据相关报道的材料,在音乐欣赏课中给同学们介绍以下两个生动的例子,一个是,1972年2月21日晚,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灯火辉煌,周恩来总理在此举行宴会欢迎首次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伴奏军乐团演奏的席间乐曲,两国领导人进行着友好的交谈。突然,尼克松总统停止了讲话,忘情地倾听着军乐演奏。原来,乐队正在演奏来自他家乡地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坚》、《牧场上的家》和《火鸡在草堆里》。见此情景,周总理当即书写一张字条:“请乐队把三首美国乐曲在演奏一遍”,顷刻间,优美的旋律再次在大宴会厅响起。尼克松总统在回国之前,举行了答谢宴会。他在祝酒词中出人意料地加了一句题外话:“我不仅要特别赞扬那些准备这次宴会的人,而且还要赞扬那些给我们演奏了如此美妙音乐的中国军乐团的演奏家们。我在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听到过演奏地这么美妙地美国音乐。”
再一个是,2008年4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三亚市举行欢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第七次联会的各国贵宾。4月13日,为了完成好胡锦涛主席欢迎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仪式司礼的演奏任务,军乐团几名生病的队员精神抖擞地将长达3分钟的智利国歌,完整地背谱演奏了下来。当军乐声停止的瞬间,智利总统带头鼓掌,全场随之响起如雷般地掌声。
通过组织欣赏古今中外音乐爱国作品和深入讲解相关事例,使大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哪个国家的平民百姓,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不易改变的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怀。
2.2 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爱国作品,还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时期的音乐爱国作品,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作曲家们通常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创作出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鼓励人民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例如在我国,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中国建国前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其内容就不同。
当我国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候,主要任务是驱逐外来侵略者,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因此这一阶段的音乐爱国作品通常是表达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强烈反抗侵略者的英勇顽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一定要坚持把革命进行到底,取得胜利。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田汉和聂耳共同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还有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词激励游击队员的斗志,节奏犹如小军鼓般的富有弹性,正好反映游击队员们的机智勇敢以及苦中作乐的精神;还有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同志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此曲虽然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但它是为纪念长征而作,表达的是长征时期战士们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
上一篇:浅探高校资产管理效益
下一篇: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反思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