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学校 德育管理 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德育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在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急需解决。要有效地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如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发网络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德育管理目标要实际化;提高德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以期对我国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德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受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使得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都把升学率作为评价的标准。我国的大多数学校认为只要升学率抓上去了就一切都好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把它作为唯一目的。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这种片面的只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先成人、后成才。但纵观现今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履行这个首要任务呢?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目前,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德育课多数是处于“灌输式”阶段,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道德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内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未成年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道德不是外部规范的简单内化的结果,而是他身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在认识、评判道德现象的同时,协调自身与外部世界的道德关系,并时刻建构自己的道德结构,建构自己的伦理学的结果。尽管可能他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识很浅薄幼稚,但他却是建构的唯一主体,任何人、任何力量不能代替。
3.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偏离实际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从小学抓起,却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德育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德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4.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学校里有书记、校长、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社会上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员也不在少数。但其专业化程度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是平时专业水平低的教不好书的人才来做德育工作。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做德育工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把学生管住、吓住,不出事就可以了。有机会接受
继续教育,进修学习也只是科任教师的专利。通过对一些中小学调查了解到两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第一,做班主任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甚至愿意待岗也不愿意做班主任;第二,德育工作者几乎没有参加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目前的新课改培训,十八科的培训都有,就是没有班主任、辅导员培训。长此以往,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令人担忧。
二、解决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切实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着重点。纵观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如陶行知先生对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即“德育是完善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认识了学生学习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却又不得不讨论一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要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做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2.开发网络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同时也克服了智德分离的弊端。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作出反应。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德育管理目标要实际化
学校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道德素质,首先可把“礼仪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切人点。礼仪具体可见,贴近人心、人身和社会生活。通过“礼仪教育”,可使学生内心对自己、他人、事业、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真善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行为的规范化,既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外在形式和具体表现,又是学生各种道德行为的基础。它能促进人们修身养性,用文明的心态和举止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创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其次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手,形成一个人所需要的正确的思想品格。道德不是靠“灌输”来养成的,而是靠身体力行来养成的。传统的德育目标定位远远偏离了德育的常态定位,导致了德育丧失了生活基础。
4.提高德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他们在思想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们受到的影响最多、最大。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依靠全体教师的努力,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应强调三点:首先,要强化教师的“灵魂工程师”意识。“灵魂工程师”是社会对教师的责任要求。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师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担当起这份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忠诚报效,是教师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圆满实现。所有教师都应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其次,要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教师的道德水平应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人师表,以德育人。最后,要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应具备科学育人的能力。因此,有学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提高德育能力开辟可行的渠道。如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应当把德育理论和方法作为重要的内容。市、县、区、校都要像抓
教学研究活动一样,层层建立德育研究活动制度,从抓师德教育人手,重视师表的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忽视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和放松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学生又怎么会服气呢?因此对教
师道德失范的行为,学校一定要严厉处罚,绝不姑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德规范几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身体力行,却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