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终身学习;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变化仍旧与日俱增。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
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即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时间证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正在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裂变,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密切相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人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
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涉及到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宏观教育规划、决策、教育管理、学习资源环境、师资培养与培训、课程、教育科研的信息化,以及微观的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但不能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和计算抓网络”,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是游离于现行教育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设施建设,更不能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网上,强化知识灌输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维度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
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作用、内容与资源、策略与方法、管理和评价。
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终身学习概述
1996年4月,联合国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名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解决方案,指出实现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之路”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为了应付信息社会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
“终身学习”自1965年由法国保罗·朗格朗(parl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二)终身学习产生的背景
终身学习的产生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能力。而终身学习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
第二,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第三,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学习方式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终身学习的特点
终身学习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终身性。这是终身学习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学习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
3.广泛性。终身学习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
4.灵活性和实用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然而,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三、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
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富有高尚道德品质、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较强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创新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一次教育”已经过时,“终身教育”成为时代要求的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进行鉴别和检索,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该指标指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学者桑新民也提出从六个方面确立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又是一种基础素质,它构成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各种层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能使学习者把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其调查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主,更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习。
(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已适应不了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相反,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因此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意味着能理解、接受新思想,并利用新思想;信息素养意味着人们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够使人的思维敏捷,认识超前,能够针对社会所需和自己的不足,及时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备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和信息素养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莫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制造和利用的主要群体,良好的信息素质应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立足点,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第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二,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要想保持较强的信息素质,必须不断学习,这就是所谓终身受教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实习环境必须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并满足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把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就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并紧密结合其学科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把学生推向教学第一线,变“教而学”为“学而教”。
第三,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操作,不仅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使信息技能得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拟课题,或结合专业课老师的研究课题,或以学年论文为课题及结合本专业历年本科生毕业的论文题目等进行具体操作,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不断激发学生树立顽强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反复、深人地思考。
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完善的人。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才能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