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简析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功能观

简析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功能观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高等教育;知识;功能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社会,如何应对知识的挑战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建基于“知识”这一逻辑起点,我们重新审视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将高等教育的功能界定为保存知识、传承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涵化知识、交流知识六个方面,并对传统高等教育功能进行了融合与超越。

一、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重新定位
知识社会是伴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爆炸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新型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由社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德鲁克认为,“知识社会”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因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基本资源”,“知识”和“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的培养和质量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知识的制度”的人才培养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功能的发挥。对此,拍斯金作了充分论述,他认为:“知识是借助理性才得以创造的,所创造的知识倘若不传递给别人便会消亡。所创获、传递的知识经过广泛运用,才会产生新的知识,并且拥有永恒的、广域的活力。这样,知识是生生不息的,既有变化,又会发展二知识的动力性本质,体现于知识的创获、传递、应用的相互作用与紧张关系之中”。知识社会的到来无疑加剧了知识的动力性特征,使得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引起了知识结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的创新基地,因此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高等教育对经济与社会的强有力推动作用使它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边缘中心化”。
高等教育以探讨高深学问为鹊的,力求了解人类的生存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对社会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展开的。“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一方面,“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之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传播它。”所以,一切大学主张,无论它的表现形态和内容是什么,都必然围绕着知识,尤其是围绕着以高深学问为核心的知识而展开。以知识为基点来描述高等教育功能,凸现了大学运载高深学问的本质,体现了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原子要素。知识和知识分子是大学最不可替代的两个要素(知识分子泛指大学里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作者注),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大学就失去了其所为的构成条件。而且,知识与知识分子互为“对象性存在物”,并形成“生存共同体”而共生共存。知识因知识分子而彰显了知识的力量,知识分子因知识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知识分子生命的表达,知识分子的命运蕴含在知识的命运里。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是社会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轴心结构和动力站,必然以“知识”作为高等教育教与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而这个出发点便是确定高等教育功能体系的逻辑起点。检验逻辑起点是否科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逻辑起点必须是研究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2)逻辑起点必须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3)逻辑起点必须蕴涵着整个体系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二、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再审视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从影响社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外在动力逐步变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知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说明和解释世界的模式和世界形成的动力。知识的创造、传播、整合和发展,将促进人类的理解与合作,实现教育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讲,知识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存知识的功能
知识的本体基础是事物的“本质”,知识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及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成果。由于知识被认为具有“价值无涉”的特征,常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事实性的真理,当作公共财富加以珍藏、分享。高等学校作为探讨高深学问的主要场所,无疑具有保存知识的重要功能。一般来讲,显性的知识通常可以通过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得以保存,而隐性的知识则主要存在于高校学者的头脑之中。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机构,拥有一批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他们所具有的隐性知识则不是图书馆所能保存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只能保存显性的知识,而学者头脑中保存的是隐性的知识。可以说,知识寓于生命的载体和非生命的载体之中。掌握知识的人是生命的载体,他具有激活知识的能力;书本、电脑软件是非生命的载体,它使自然人变成具有知识力的人。知识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非生命的物质载体是它的结晶果,有生命的精神载体是它的激活因。没有高校学者头脑中所保存的隐性知识,任何社会所保存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而且显性的知识难以激活,人们就不会有思想的火花,不能进行知识的创新。所以,使知识得以保存是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传承知识的功能
传承知识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传”为传播之意,指将当前的文化研究成果发散开来,得以共享,着重强调空间的广延性,即“知识的扩散”;“承”为传递之意,指将前人的知识、思想和文化成果世代相传,着重强调时间的继承性,即“知识的继承”。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方式,它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将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本身也在社会生产的影响下逐渐觉醒,萌发了走出“象牙塔”的念头,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直接进人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去,“人才”作为一种“知识凝结物”,一旦步人社会,便成为点状的“知识源”,这种点状的“知识源”很容易凝结成片状或体状的“知识源”,即社会的知识群体或知识阶层,从而起到强大的知识扩散和辐射作用。知识的传播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前提的,如果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或认同,知识的传播就会失去意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但帮助人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通过教育者的选择与加工,使之能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程度。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程度越高,就越是渴求通过知识传播过程获得新的文化知识。
(三)创造知识的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的探刻表现之一在于教育所具有的知识创造功能,这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相较于基础教育的显性功能。大学作为最新信息的集源地和学术思想的交流中心,他所具有的内在发展逻辑、激情洋溢的创新精神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利于高等教育创造功能的发挥。大学是知识生产的场所,对知识的追求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但这并非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因为“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鉴于许多知识常常处于没有得出完全结论、没有被完全发现的状态,这就要求大学师生对知识进行永无止境的探求、研究和创造。通过各种文化与思想之间的交锋、交流、交融,形成新的知识价值观念,并以此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传授高深专门知识,培养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并将这种创造性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直接从事知识创造活动,从而使高等教育系统就像一个能量丰富的知识创造源,实现知识创造的‘辐射’和‘裂变’效应。’,困无怪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说,“大学追求新思想、新知识”,他“总是站在批评的最前沿”,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前沿”。毋庸置疑,创造知识是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最富有生机的功能。

(四)应用知识的功能
随着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在分配职业阶梯等级和定位社会结构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也逐渐超越“象牙之塔”,从追求纯粹知识的研究开始关注知识的外在实用价值,向一般民众提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并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正如威尔逊所说:“大学的科学知识研究不再是一种纯研究,其研究成果正在越来越多地卷人‘为国家服务’的领域,科学知识及其研究进入了工农业生产以及由于工农业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大学“从中世纪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今日在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科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大学成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从事着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并将知识产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学在向社会输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产品、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运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对社会运作和政府工作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批判和监督,促使社会和政府工作日趋完善:因为大学拥有一大批以探求知识、追求真理为己任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能够超脱党派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争,能对社会进行公正地评价、批判、监督,从而使社会正常运行只有大学真正发挥了社会批判和监督功能,他才能成为区分善恶、甄别真伪的伟大仲裁者,用良知批判社会的精神阵地及“社会良心”的代言人。
(五)涵化知识的功能
在知识社会中,人融人新的“知识生存”形态,即生活在知识当中,知识影响人的命运,知识生存构成人类生活的根本形式。人们只有与知识的和谐相处,才能够在知识环境中“诗意地栖居”,消解知识的“暴力性存在”,给人的心灵提供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维护心灵生长的自由,让人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的展开。韦伯曾明确指出:“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工作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是所谓的’知识的诚笃’(intellectualintegrity),他必须具有一种‘信念伦理’(ethicofconviction),坚定地遵循着理性的召唤,追求整合良好的知识(well—integratedknowledge),同时,他还有一种对知识献身的热情,对他而言,知识具有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知识因此而赋予他生命的意义。他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知性追求提升到一种具有尊严的生命层次,并成为自己整体人格的一部分。这种知性追求来源于个人的体验,没有个人体验中的自我陶醉感,就无法摒弃人世间的是非与干扰,专心致志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智慧。作为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尊严与力量,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照亮知识中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缥缈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
(六)交流知识的功能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促使异质知识间的相互交流。现代大学的知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实质就是达到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交流:因为知识交流有助于思想对话和智力合作;有助于文化范式的借鉴和学术视野的拓宽;有助于全球教育的合作和国际理解的加强。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和现代大学的教育质量,同时也促使知识资源的再生。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发展型资源再生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资源分享不仅不会或很少到支援资源所有者的资源耗失,而且可能会使原资源所有者获得更多的新资源"。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交流的主阵地,以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这不仅可以打破横亘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学术壁垒,加强文化交流的力度与深度,而且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起到“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作用。
三、知识社会:对传统高等教育功能的整合与超越
高等教育功能的探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他不仅体现出大学“宏大叙事”般的庄严和神圣,而且始终表达了人们对大学“乌托邦”式的情结。所以,高等教育功能的讨论享有旺盛的生命力,对高等教育功能的界说也异彩纷呈。纽曼对“自由知识”的追求形成了经典的大学“教学”理念;洪堡将大学的功能拓展为“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美国“威斯康斯思想”的确立将大学的功能定位为“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从而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传统界说。此后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论述大都是从不同的逻辑起点或思维视角对高等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形成了多维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功能观。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传递文化、传授知识的人类实践活动,在本质上表现为通过文化达到“化人”“育人”的作用,“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功能,就是通过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有学者在遵循高等教育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技术创新”或“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职能。知识社会的到来为我们审视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以上观点,我们都可以尝试以知识为基点予以解释: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重在文化的传播、应用与创新,而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故文化功能可以通过知识来表征;高等教育的“技术创新”功能乃是“知识应用”功能与“知识创新”功能的统整运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就是“知识交流”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职能的传统超越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知识社会知识的源动性特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功能体现。
知识社会导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投资取向选择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人力资本的投入将成为未来社会投人的最大组成。一般而言,知识社会知识产业之间的竟争主要是对知识创造、更新和应用时间周期的竞争,周期越短,其竞争性便越强。反之,则越弱在此,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已成为知识社会的主流和核心,而知识的保存与传播是知识创新与应用的前提,而知识的涵化与交流则是知识创新与应用的发展只有实现六个方面的祸合,才能给知识社会的发展带来真正动力同时,作为知识传播、创新与应用的具体制度化功能体现的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传统职能,也必然要求实现相互之间的系统化和整体化,以打破三者各自既为目的又为手段的分裂局面,实现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从而将最终目标指向趋于知识信息的生产力转化。知识社会的到来实现了对高等教育传统功能的超越和高等教育现代功能的全新审视,同时为当代大学的新型定位指明了方向。北京大学阂维方教授对此曾指出:“大学是这样一种社会机构,它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这既是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15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