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试析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探讨及思考

试析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探讨及思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规范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分析了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社会效应入手,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应用几乎覆盖整个社会体系。信息网络技术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更新社会观念、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频频暴露。由于目前网络立法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规范尚不能发挥作用,网络道德对于网络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形成之初,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因此,适应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规范基本上就可以满足网络应用的需要。然而,随着互联网超乎想象的扩张和许多有悖网络技术的问题和矛盾出现,如黄色、暴力信息、恶意政治信息、文化霸权主义、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侵犯他人财产等,道德对网络的关注也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网络使用者和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实现信息共享,唤起主体的道德感,树立合理的网络价值观,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形成网络新秩序,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媒体工具,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还没有成熟的青年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2.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进行网上不文明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在“网络社会”中,由于每个人均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因此,一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3.大学生利用网络弄虚作假,人格道德双重性突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大学生可以不必以真实的身份来进行网络交流和信息传递,而是戴上“假面具”篡改或者隐匿身份、性别、年龄和相貌。调查显示,大约有4成左右的学生在网上有过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有6成以上的学生曾经以不真实的身份跟网上人接触过。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木呐寡言,而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则花言巧语,游刃有余;现实生活中诚实正直,是人们心目中的高尚的正人君子,在网上则可能会暴露出低级趣味、自私、贪婪甚至是无耻,释放出长期被禁锢压抑的人性中的“劣根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人格道德双重性突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网络相对现实生活是一片没有区域限制、没有传统道德约束、没有他人管制、祟尚自我、个人至上的“绝对自由”和“无政府”地带,大学生完全可以隐去真实社会身份,扮演各种角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负责任地在网上发表言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进人了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甚至可以为所欲为。网络的高度自由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薄甚至消解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道德文化植人者的“不在场”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大学生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网络是新生代,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大学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大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与网络道德相比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等等,这些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守范很难。
二、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思考
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及隐蔽性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引发大学生的人格分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从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以及我国文化历史传统出发,应尽快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建设对策,形成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尽管互联网络是“虚拟”的,但只要改进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网络失范行为的。目前,各国政府和高校为抵御各种网络失范行为的侵袭,都采取了一些加强技术安全的措施。例如:利用防火墙的隔离作用及信息的加密功能可能中止和预防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侵害;利用技术规范可以惩罚网上侵害行为;采用“数字化目标”这一概念和新型的加密数据机构,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盗用。通过网络系统数据库接口的软件重新识别审核认证,可以加强对数个网络系统信息进出的控制。同时大力开发过滤软件,可以阻止有害于道德及社会秩序的信息、有损国家和个人利益的伪信息、垃圾信息的传播。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
由于网络真正走人大众的时间还不长,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人们处在这种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型当中,一切还没有适用过来,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道德规范对于道德本身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而缺乏建设性的力量等问题,也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最初的网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tcp/ip协议。目前,网络的使用者自发制定了一些网络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偷盗,你不应该剿窃他人的精神产品”等条款,具体地规定了人们的网上行为。南加利福利亚大学也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人网络及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地或欺骗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和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人网络之前必须先作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在这种规范之下有可能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当网络以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功能满足着大学生追求新知、渴望沟通与交流需求的同时,网络中的信息垃圾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是信息化时代德育管理的新阵地。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拓展德育空间,可以争取主动权,增强网络的可控制性,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意识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因此,网络条件下的德育管理,一方面,国家要组织优秀文化上网,占领世界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开发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有实用价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德育红网,陶冶大学生的高尚网络品德。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学生所喜爱的栏目,用声、光、色、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于乐的内容引导学生远离暴力色情等不健康信息,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要开发出具有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或针对网络违规、失范现象,开展网上大讨论,进行专题点评,使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明辨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及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其接受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4.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需要进行道德教育。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网络主体健康的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调节他们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一是要把网络道德融人大德育教育中。在学校的德育课中,增强“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可开设与网络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如“网络伦理学”。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因特网”的课程;二是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经常性地组织一系列有关网络的知识讲座、辅导报告、论坛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道德、法律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三是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素养。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是一个从自发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网络道德的认识提高与心理调试最终都要落到人的网络道德行为上。在网络道德实践与道德建设中,应特别重视发挥网络使用者的主体地位和主题作用,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四是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
5.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1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