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对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以便有效地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并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集聚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是人类需要结构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特殊的一群,人际交往对他们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得到充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确立,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社会化过程初步实现的关键阶段。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过程。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共享丰富的信息,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可能是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网络交往能够使大学生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碍
网络交往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表现为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
3.拓宽沟通网络,促进社会化多元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中介,它的间接、自由和平等,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掩盖自身的缺陷,可以轻松面对交往中出现的尴尬,实现意识与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现实与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交接,让大学生充分地实现并体会更多样的人际关系,获取更多社会适应的有力资源,从而及早完成社会化。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伴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沟通形式,网络还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为发扬自己的优势,尽情地展示自我,并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出现的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也正日益凸显。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网络交往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四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指导,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此要尽可能地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建立合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必须重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的建立。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具有相对强大的约束力。使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以及法律法规等的控制和约束。由于网络人际关系以互联网为中介,交往者的身份往往虚拟化、多样化,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这些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似乎都“失效”了。目前还没有健全的适用于网络的社会规范,建立网络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当务之急。
(2)加强上网自律能力,对网络树立正确认识。网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用来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不能因为人际交往而终日沉迷于网络。上网自律并不是要抵制网络,而是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应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事应该积极做,什么事不去做。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严格约束自己: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二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三是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2.政府方面
(1)健全网络立法。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片面维护了网络的无条件地自由连接、自由传播和自由利用,过于容纳了滥用网络的行为,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法律制订也缺乏力度。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虚拟王国导致的问题日益成为现实社会的隐患。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必须有法可依,健全网络立法势在必行。
(2)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制办法,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是消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必然大量消减。
3.学校方面
(1)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增设网络人际交往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明白网络交往虽然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但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为真正对学生能起到现实作用的主要还是现实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把人际交往的主要精力放在现实交往上,不断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教育学生进行文明网络交往。为了进一步增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并克服其不良影响,学校还应对自身的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过滤不良信息的同时,利用校园网资源加强大学生上网自律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还应在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这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逐步戒除网瘾、降低其攻击性有积极作用。此外,针对一部分因沉迷网络而淡漠亲情的大学生,可以运用网络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并加强伦理和自我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指导工作者还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一方面要加强、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触,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还可以防止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作用,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学到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政府、学校、大学生个人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发挥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从各方面规避不利因素,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春丽.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2]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江南论坛,2007(2)
[3]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生活主张(陈晓开等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向欣.网络人际互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02(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25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