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在教育新政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者非常关心的热门话题。只有紧紧地抓住课堂,利用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师的点拔、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肯动脑、爱思维的良好品质,善于把问题中的条件、结论进行互转变化、挖掘,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结合内容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思维能力变式教学思想方法
一、情境引入的艺术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
活力和美感。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课上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课上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对成绩不佳者,不轻易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用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学习的兴趣。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特征,预设问题要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肯动脑、爱思维的良好品质。自信才能自强,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思维和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四、变式教学的作用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要通过变化条件或结论,
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现在课本中,有一部分例题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我们可以利用它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要让学生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心理,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五、思想方法的渗透
方程、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是
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它渗透到数学教与学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自觉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象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要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与数轴,一对有序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渗透思想。
教书育人,教无定法,只要教育者忠诚于教育事业,怀有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愿望,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相信会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形成高效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初中生学习法与能力培养》任勇
[2]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邓宗福和吴晓燕著:《中考数学专项练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