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奖励;处分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是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的杠杆,也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关键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籍管理是学生由人学到毕业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的行为规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资格和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的认定,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在资金投人、招生、毕业分配等方面采取特殊举措和倾斜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类专门人术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习基础、风俗习惯、经济状况、语言文化、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有特殊性、复杂性,特别是学习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籍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前少数
民族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构建适应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前少数民族
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点。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突出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整体适应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整体适应得分低于汉族学生,特别是在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难以获得与汉族学生同样的学业成绩。这不仅表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进人民族预科班学习一年左右,才能进人本科教育,而且表现在少数民族学生在选优的评价中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学生要通过课程考核已经很困难,更不要说在各项评优评先中有所成绩孔很多学校在学生的人党、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都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要求,都会加剧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孤独与各方面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学习困难还将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面临学籍异动、毕业及学位授予等问题。
2.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缺少政策指导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民[2005]5号)对预科班和民族班学生管理做出了专门规定,对通过预科学习后和直接进人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原国家教委办公丘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内地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及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2年11月30日)规定,“新疆等民族学生的学籍,按国家教委公布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但对留级、降级、退学处理的学生,其不及格课程可在原规定的基础上多给一次补考机会”。除此之外,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他具体的问题,并未做出统一的规定,学校层面缺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指导性政策。
3.优惠政策面临质疑
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高校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降低课程考核成绩合格标准,降低毕业学分要求等。但是,实行这些优惠政策,面临很大的问题:第一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有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基础与汉族无区别,而有的汉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到的教育与少数民族一样,实行优惠政策,对这样的学生是否公平?另外,同为少数民族学生,假如说对40分以上的不及格课程都认可为60分,那么就无法很好地评价他们学习的质量,在造成一定程度不公平的同时,也难以进行有效地激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是与培养质量的矛盾。这些优惠政策是否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层次高、高质量人才的目标违背?能否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第三是与严格管理之间的矛盾。基于优惠政策,一些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往往会放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要求,无形中会助长少数民族学生等、靠、要的思想。
二、构建少数民族学籍管理模式的实践
1.以高质量为目标
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多在自己家乡工作,将是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科研、教学、管理、经营及技术人才的重要
人力资源,对本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以高质量为最终目标。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培养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具备为民族地区奉献自己才华的崇高信念,具备为本民族地区发展贡献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激发动机为切入点
研究表明,各民族学生之间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程度,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有不同的态度与理解方式,因此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学习压力面前,一般会产生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为了缩小差距,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学习。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差距太大,就消极放弃。因此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通过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管理人员的教育,任课教师的课堂引导,优秀学生一帮一助学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消除闭塞自卑心理,强化竞争意识,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地区发展而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以课程学习为突破口
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各个专业具体情况,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合理组织教学运行。一是单独编班授课。对英语、数学、化学等难度较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单独开课,对没有单独开设的课程,要求各个学院为少数民族学生配备老师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进行专门的辅导,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紧密结合,保证他们学有所得,巩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1)学籍管理制度化。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少数民族学籍管理办法。①注册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经济条件比较困难,难以按时交费注册,因此,学校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通过奖、助、贷等多种形式,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生活问题和学籍注册管理。②学籍异动处理。对其补考、重修次数不加限制,不进行留级、退学处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③毕业管理。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完全学分制,在规定学制年限未达到毕业要求,可延长学习年限,直至修满毕业要求学执。
(2)健立激励机制。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评优中一直处于弱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对少数民族的学习成绩奖励、助学金评等都单独设定标准、分配比例,在学习成绩奖励上,对同年级学期gpa排名前20%的学生进行奖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2003级至2006级,课程不及格率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努力程度都在逐步提高,学习动机水平有所提高。
5.以严格管理为基础
把“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少数民族学生早日成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和不同的方法,但不等于少数民族学生享有特殊的权利,不能在“特殊”的借口下放松对他们的管理,更不能因为其身份的特殊,而对其违纪现象不予批评。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对于违章违纪的学生要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从政治、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