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 学习障碍 情感障碍 自我认知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
论文摘要:作为一个承担社会、家长高期值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等,常常发生心理失衡,造成心理障碍。正确分析和解决这些障碍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是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发展仍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远比一般人群高,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障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而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现象在大学低年级中尤其突出,探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由于没有了高考的约束,加之离大学毕业尚早,出现“理想间隙期”,致使学习动机较弱,目标不明确,因而振奋不起学习精神;其次是由于一些学生的志愿是家长代填的,或所报专业未被录取,专业理想未确立,思想上有失落感,学习兴趣不大,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其三是由于入学后,校方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介绍较少,学生对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很热衷,而对一些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认识不够,造成过得去就行的心理状态;其四是由于学习方法的改变。大学教学课堂讲授少、内容多、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讲解是提纲掣领式的,对学生的自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些学生不适应
大学教育方法。
根据以上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
1.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目的、意义、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这三者中情感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某学生求知欲很强(看法)但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感情(情感),因而在专业学习上十分消极(行为),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而转变该生对专业的感情是改变学习态度的关键。可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态度明确,注意力才能专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2.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时间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一旦时间确定下来,就应落到实处。这个确定的时间就会成为自觉地促使思想高速活动起来的信号。开始可能时间短一点,慢慢地可以根据进展加长一些时间,有利于逐步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集中的毛病。
学习地点的选择,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学习地点要舒适、安静,光线好,通风好,无干扰。反复强化之后,就会建立起良好的条件反射,这些学习地点就会成为集中注意力的信号。
3.学会运用意象心理对话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在学习时常会胡思乱想,这时可及时停下来,把眼睛闭上,全身放松,引导自己的思维去想一些蓝天、白云、草地之类的景物,并努力想象这些景物正走向你的心中或就在你的心中,这时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排除一切杂念,回到现实后,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二、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规律受到破坏时,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态度上的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烦恼:对于烦恼,重要的是能否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情绪健康的人能从烦恼中摆脱出来。不健康者则相反。
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焦虑是应激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威胁机体康宁的任何情境,都可引起焦虑。一般而言,轻度的焦虑不仅对人无害,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唤起警觉,促进功效;然而,强烈的焦虑反应却是有害的,严重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逐渐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对别人的表扬和批评毫无感觉,漠然置之,面对紧张和灾难显得超然。
暴躁与歇斯底里:暴躁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这种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歇斯底里是指由于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作用而造成的情感过激。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为有高度的自我显示欲,易失去理智,严重者遇到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做出违法犯规的事。
大学生处于各种生活压力之中,产生上述消极情绪是难免的,那么应该怎样去调节呢?对于前两者,可用自我松驰法,先让自己紧张的神经放松,然后再调节情绪,培养兴趣,也可用模仿强者的为人处世方法,甚至可以向他们请教,也可用意象法,把自己想像成强者,从而战胜烦恼和焦虑,而对于后两者则需别人帮助或请教
心理医生。
三、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障碍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自恋:是指自我重视,自我夸张,常常想入非非,渴望持久地被人关注和赞美的一种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自恋者常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喜欢炫耀自己,听到别人赞扬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感到愤怒、耻辱或暴跳如雷;喜欢指示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但对别人却缺乏同情心,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对别人的才智也十分嫉妒,所以容易遭受失败,人际关系也很紧张。
自卑:自卑是由于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因而行为上采取逃避的方式。形成这种软弱无力的心理品质的原因很多,如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社会地位低下等,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和打击。
此外自傲和虚荣等也是自我认知障碍的表现,这些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全面、深刻的自我认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客观实际,其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只有客观评价自己,乐观自信,宽容豁达,才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增进心理健康。
2.正确对待自己。一个人恰当的自我态势是正确对待自我的基础。恰当的自我态势应是谦虚。谦虚者在评价自身时,因有较强的自信心支持,故不怀疑自己。
3.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主要手段。自恋的人,自傲的人应时时注意去学会爱别人,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自卑的人应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舞,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感到信心不足的情况时,不妨在心理默念几遍“我能行”或者以一种豁出去的心理去从事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战胜自卑。
总之,自我认知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实现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培养全面的、客观的自我认知理念,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是观念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为:
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互利),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利已),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
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时,而产生苦恼焦虑,导致与社会和他人相隔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文往;还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社会交往,上了大学接触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自动与他人和社会隔离。现代许多大学生痴迷网络,就是为了生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远离社会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大学生交往中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障碍。
羞怯。大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无勇气。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1.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学生一到人群中就觉得不自在,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过尴尬情况,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紧张。还有孩提时代的羞怯形成的习惯等。
角色困惑。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没有正确认识自我角色,不能根据所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没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去学习相应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败。学生的角色困惑主要表现为:与同龄朋友、同学交往时“一视同仁”,自认为这是坦诚,不耍滑头,殊不知,不顾对象的特点与心理,不顾关系的亲疏,不掌握交往的分寸,或者交浅言深,交往肯定会遭受挫折。与老师或长辈交往时“平等互利”,有的学生以与同龄朋友间交往的态度来对待师长,使对方难以接受或造成反感,导致交往失败.
其实,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只要努力寻找克服这类现象的调控措施,不断增强自己在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社会交往,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1-遵守交往原则。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友爱、互助的积极效果。这些原则是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和相容原则。在交往中,如果双方能做到平等待人,相互满足,言必行,信必果和相互悦纳,那交往一定会获得成功。
2.增强自信心.信心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在人际交往中相信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已的优势,才能认定交往的成功。
3.恰当的角色扮演。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角色变换频繁,如果不能对和他人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就容易产生角色的困惑心理.所以明确关系,再辅之以相应的知识及必要的锻炼,就能有效地克服角色困惑的心理障碍.
以上对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作了简单的分析,这些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的,除少数外,一般都是以混合形式表现的,只是在不同人身上各种特征表现的程度不一样罢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少`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将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