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客观坏境的冲击和自身素质的缺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令人担忧。本文依据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资抖,一针对大学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提出在天学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从而推动高校休育教学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能进入高校学习的青年在同年龄人中的比例约占3%左右。而进人大学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并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是人生观确定、世界观、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实际生活中常出现诸多矛盾,他们有学习的压力,有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选择也有迷茫,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可能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许多大学生不敢勇于面对,积极解决,而是选择逃避退缩,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长远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最近几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来看,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8年国家教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进行抽祥调查,12.6万名学生中约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四川省教委的课题“大学生心理治疗”对西南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3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中等程度偏重的占12.42%、严重的占0.81%。其他各地均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查,有心理障碍的在10%-34%之间。教育部对10个省市124所高校统计,1987一1998年辍学总人数为8301人,因疾病辍学5842人,占辍学总数的70.38%,其中精神、神经疾病占29.62%,居首位。
具体来讲,常见的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学习动机、适应能力差、孤独、空虚、焦虑、抑郁、强迫症、偏执、神经衰弱等。
2.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2.1从学校教育环境影响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仍在我国教育中处于主流地位,大学生进人大学以后,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以知识灌输为主,由于知识积累迅速,接受的信息量过大,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习的内在动力弱化,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不堪负重,缺乏情感的关注与培养。加之专业选择不理想,自己感到前途无望,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紧张、激烈、单调的大学业余生活,往往难以平衡孤独、焦虑、恐惧等现状,最后发展成为心理失衡。
2.2从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来看当代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加之个别家长的过分宠爱也会造成大学生过于偏激和任性的性格。
2.3从社会的环境来看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过去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大学生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在双向选择面前,一部分大学生仍带有很浓厚的怀旧心理;在社会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尚未形成之前,一部分大学生还怀有一定的恐惧和逃避心理,而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心理失落。
2.4从自身素质缺乏
2.4.1身心发展的不同步大学生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但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却落后干心理发展,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漂浮不定”,“意识中也常常呈现着互相矛盾的状况”。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偏差和行为偏执。
2.4.2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大学生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和困难时,往往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挫折便难以承受,心灰意冷,从而一撅不振,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自身的信任。
2.4.3心理调适能力缺乏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在面临一系列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无法正确地缓解心理冲突与矛盾,不懂得自我调节和控制,无法维持心理平衡,因而产生心理障碍。
3.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1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智力发展未来的信息社会是知识密集的高智能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的需要。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操作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使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既可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消除长时间紧张学习带来的身心疲劳,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
3.2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身体活动越来越少,对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建立现代人的健康意识,掌握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养成健身行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选择适合身体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和保持一生健康。
3.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识品质。
3.4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竞争是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超越别人,这正是竟争精神的体现。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竞赛这一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公平竞争。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
4.改进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1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学生对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甚少,对健身的价值及科学性、全面性则基本不作考虑,知识贫乏。二、锻炼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倾向。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现行教材的旧和窄、重复和单调以及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问题,切实克服教材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实际问题。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通过体育理论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等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克服盲目锻炼的心理指向,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束缚学生持久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2寻求互助的心理指向封闭式管理断绝了大学生同家庭、社会的面对面接触,学生必须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处理,需求关心、渴望帮助的心理愿望日渐强烈,学生因爱好、情感等组成不同的小群体。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帮助下改变自己的认识过程,从主观上削减不利因素,把个人的自主行动转换为集体行动,共同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寻求互助支撑,通过面对而、心与心的交流,使彼此间的情感需求形成良性的互助作用。
4.3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并且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单调枯燥的活动,易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乏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选择和合理组织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优柔寡断、遇事紧张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迎面接力等集体活动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适宜选择武术、体操等活动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跳绳、跑步、广播操等活动项目;对自负、逞强的学生适宜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的健美操、跳高、跨栏等技巧性项目,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4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学校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校园广播体育新闻、课外体育讲座、组织校内外各种体育比赛等,这对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的作用,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成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4.5拓宽体育教师业务、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
现代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渊博的知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不讽刺、挖苦、惩罚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适应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希望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充分高度重视,使之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