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思想政治课 教学转换体系
论文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具体包括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二者相互配合、良性动性,必然会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两个转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转换。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才能实现“两个转换”?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机制是什么?这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体系
(一)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地基”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台下的功夫”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功夫”是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构成了教学转换能力的基础。“理论思维是相对于感性经验而言的抽象思维,是一种运用概念、范畴由浅人深地揭示事物本质与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简而言之,理论思维也就是科学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l]理论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锻炼和提高。恩格斯把学习以往的哲学作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看成是这“唯一途径”的最佳人口。可见,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哲学,以德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作为人门(从康德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链条,相互照应),最具训练价值。因为,辩证法不仅是人类思维的规律,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提高哲学修养,选择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选择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学习,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其哲学史的直接来源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与辩证法思想。此外,学习黑格尔哲学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思想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克思,尤其是他的《资本论》),而且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选择。
知道辩证法与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是两回事。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呢?这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思维能力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辩证思维方式与具体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因此,理论思维能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结果。可见,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合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怎样锻炼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提要勾元与提纲挚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把书“越读越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一章第三节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概括为“时代背景、历史前提和实践依据”。能不能进一步抽象概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三个条件呢?通过对材的反复阅读,我们发现可以用“上、中、下”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实践依据与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提出进一步抽象概括的任务,是一种智力的挑战,能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概括后的文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对于教师来说,对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深度提炼和重新表述,会获得一种教学的激情和创造的成就感。
理论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念、范畴的抽象,而且包括形象的抽象。形象思维不仅可以建立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而且可以建立在概念思维和想象的基础上。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研究中充满了“思想实验”,其实质就是概念思维基础上的想象与创造。而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是一种抽象基础上的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概念的抽象,而且要运用形象的抽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可以使“死知识”活起来,可以使破碎的知识建立起“完形”,给人以整体的形象感。例如,可以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特区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所谓“x”是指邓小平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一个叉”,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所谓“0”是指划定特区搞实验,试验“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探索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的模式与道路。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会让学生永生难忘!正所谓“一图胜千言”。
其次,要把教材内容放在相关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入研究,把书“越读越厚”。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四门课程都有其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底蕴。以《概论》为例,要上好课,首先要拓展文献。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思想及其相关文献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内容置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之下,而且可以通过学术研究反观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留白”,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体系的“超越”。此外,还要把教材内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人研究,选取其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和精彩细节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供事实依据和感性经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孜孜以求的学术研究与科研探索,才有了思政课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
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并且是一个具有剧场效应的传播过程。教学具有表演的性质,而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有相声大师“抖袍袱”的功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铺垫中,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师要有魔术师的“洞察力”,能够驾驭“观众”注意力与情绪的变化,在眼神与语言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智慧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有话剧演员的表现力与震撼力,将内心的独白转化成“观众”精神世界的激荡与共鸣;教师还要有主持人的应变能力,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避免“冷场”,运用教学机智应对各种“意外”。当然,教师还要有一点“法官”的威严与公正,对于扰乱教学秩序的现象给予震慑、批评和制止,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自身的尊严。
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戏里戏外,演员可以判若两人;但课上课下,教师必须表里如一,思政课教师更应如此。教师与演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是以本色演角色,而演员生活在角色与本色相互转换的“二重世界”。与演员“演谁像谁”相反,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对知识、对人生、对学生的真诚与热情。缺乏“演员”意识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成为一个“演员”的教师更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是实现“两个转换”的中介与关键,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另一“支柱”。教师应该成为“口吐莲花”的语言大师。怎样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要广泛阅读与刻苦实践。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与深厚的学科背景,使教师能够从学理上将思政课“讲清楚,说明白”。此外,教学实践中的思想火花、即兴表达与形象比喻,是教学语言口语化与形象化的重要来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刻苦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幽默感。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借鉴与勤奋积累。语言是需要学习、积累和锤炼的。信息时代使人们处于报纸、电视与网络的包围之中,特别是“谈话类”节目为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提供了方便j决捷的客观条件。媒体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时事消息,而且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不同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台词与风格、新闻访谈与娱乐节目的内容和栏目设置、相声、小品、广告的创意与台词,都值得仔细琢磨,可以将其中的合理元素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语言的积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借鉴。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厨师”的感觉、“魔术师”的魅力,还要有“党员”的立场、“演员”的演技。在所有这些角色意识的背后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综合运用。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有机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使教学转换能力得到提高。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体系之中的“灵魂”是什么呢?教学转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与境界是什么呢?是教学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离开这个目标,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就是盲目的和无效的。教学创造力是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之中的“灵魂”。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机制
(一)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能讲出高深知识,只有专业课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内心看不起思政课的教学,那么他(她)怎么可能把课讲好?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那么他(她)怎么可能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转换能力?如果一个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带着心理疲劳和厌教情绪,怎么可能体验到专业的成长与职业的进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解决内在动力问题,解决对所从事职业与专业的认同问题。提高教学转换能力,上好思政课的动因或理由是什么呢?
1.上好思政课是赢得学生尊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作为客观的社会事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自卑感,感到被学生和社会所轻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课程的意识形态性”、“教材的政策性”与“教学的灌输性”的质疑;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的歧视;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人格的不信任;源于思政课教师学术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渴望占有社会财富引发的浮躁心态;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合同化、教师考核的量化、不同专业收人差距拉大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使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被矮化,甚至被丑化。思政课教师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努力改变小环境,通过把课上好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但教学的宣传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方式的宣传是以知识、事实和问题为核心的学理宣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社会历史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要把思政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彻底,讲精彩,必然要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因此,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是上不好思政课的主要障碍,关键要把知识、问题与学理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这正是需要思政课教师下功夫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因。教材的政策性与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密切相关。教材的政策性强、可读性不强,这正是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即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问题。怎样做到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怎样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上下功夫,怎样实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和精辟讲解,是摆在每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终身受益”,才能真正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并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
关于“灌输”,理论界与
教育界存在争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灌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学只要以学生“接受”和“认同”为目标,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灌输”。以此逻辑观之,不仅思政课存在灌输,所有课程都在灌输。首先,“灌输”并不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政课不仅不反对教学民主,反而主张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辩论,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这正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追求。其次,“灌输”并不存在不可见人的教学目的。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需要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大学生“把握命运”、“创造幸福”的智慧与眼光,是思政课教师光明磊落的事业。再次,“灌输”不是欺骗。教学要传授真知,更要传播真诚。离开了真知与真诚,教师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思政教师的“灌输”不存在主观欺骗的故意。当然,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理论修养,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避免课上课下言论与立场的变换,避免言行不一。
2.上好思政课是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中央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视,高校教学督导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职称评审对教学水平与教学实效权重的强调,在客观上都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上好思政课成为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面临着“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基础性问题,即师范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思政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出身于非师范专业、非思政专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身于非师范专业的弊端在于缺少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教师职业能力基本依靠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自发的探索与总结;出身于非思政专业的弊端在于缺乏对思政课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缺少理论指导和有效方法。因此,要上好思政课,必须解决“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提高教学转换能力,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提供动力与支持。
(二)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同时又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历史已经证明,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历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学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教训的深刻总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苏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苏联精心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队伍成为批判苏联历史与苏联共产党的敌对力量,使苏联与苏共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与主流舆论的支持。当然,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的最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成为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既得利益集团,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造成的。脱离人民群众、积重难返的腐败与苏共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最终葬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训深刻!因此,一手抓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一手抓包括高校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经验教训的最好总结。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是确保高校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思政课教师应该对所从事职业的政治功能与专业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论的自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2.中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为提高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特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提出了“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的总体要求。中央一系列具体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必将为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转换能力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与政策保障。同时,各高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展开的各项教学改革项目,必将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二者相互配合、良性动性,必然会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