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从理论上探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应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大维度诊释并建构其多维结构:教学认知能力为教学设计能力提供心理基础;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教学研究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相互影响,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教学交往能力以及教师自我教育能力,又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心理学对‘能力”的界定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m}狭义上讲,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隶属于心理学范畴,即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这一能力“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它由多种单项能力构成,因而“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从“能力”的产出结果来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取向。教学活动本身既要以个体的一般智力作基础,又要借助于特殊能力来体现。因此,就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能力是以一般能力(智力)为依托,通过特殊能力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本文结合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这一概念内在构成和外在特色两个方面,力图对教学能力的完整内涵作一个延伸探讨。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教学工作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各阶段的始终。其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传播、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等多个环节,因此以往常见的观察和评价教学能力的模式,也都普遍注重从这些环节来着眼。这种认识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逻辑性,但它是站在教师本位的角度思考教学能力的,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即学生对教学能力的影响。另有观点主张将教师教学能力放置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背景中进行解析。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设计者和合作者。依据这样的理解,教师的能力结构也拓展为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等。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一种扬弃,这种“教”与“学”的新背景,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增添了新的元素。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加以整合,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即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力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更加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具体实施包含问题式的研究性教学、案例式的分析教学、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以及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和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
信息素养能力应成为考量当今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重要指标之一。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考虑,作为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高校教师,从事的是高深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研究工作,教学能力既包括一般能力,如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与职业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等。在今天,尤其要从整体上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育事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复杂的,高校教师的能力应是一个多元构成的立体结构。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双方共同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大学教学活动内容极其丰富,一方面,教师对高深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传授与讲解,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教学规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也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之间的心理共鸣与碰撞过程,它渗透了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品格特征,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一系列心理因素。
二、衡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角度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性的观察,而反思性观察模式和角度,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作为视点,对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教师教学能力加以概括。
(一)教育学角度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具体而言,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为授课而精心准备、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的能力。与此相关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及解读教材、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创新;讲究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等。
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有效地组织教学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其中,语言表达和多媒体操作是组织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的两条重要渠道。此外,由于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将诞生于实践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组织教学应该具有的特色。
教学研究能力,是指偏重教学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间题。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教学本身就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科学研究是神圣的学术活动,教学研究同样是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活动。亲临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掌握规律、促进教学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教学研究能力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教师的极具开发潜能的核心能力之一。
(二)心理学角度
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贯穿着师生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解构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它以演绎和解构为基础,把教师的教学能力视为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因为这些因素将在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从教后的教育能力,是以其心理素养、道德素养和语言素养三个方面为基础的。从心理学角度诊释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大类: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或方式看,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连贯性等;非言语表达能力,如言语的感染力、表情、手势等,它是维持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从教学操作活动的内容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呈现教材的能力,如恰当地编排呈现内容、次序,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等;教学评价能力,如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等。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是教学能力诸成分中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教学监控能力的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
(三)社会学角度
随着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我国学习化的社会正在逐步成型,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教学能力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站在社会学的高度剖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应该着眼它的时代特征。高等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依靠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因素而提高和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这些因素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不断从社会环境中得到人、财、物的支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促进班级的集体参与、相互作用及构建和睦关系的能力,另外还有在课内外对学生个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唤起学生兴趣、刺激其卷入学习和配合教学的能力,教师继续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变化的实际能力等等。
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大角度剖析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全面把握其复杂的结构。事实上不同角度所阐述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教学认知能力为教学设计能力提供了心理基础;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教学研究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相互影响。这三个角度从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交织的侧面,建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立体结构。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特色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教学有着很明显的差异,高校教学过程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已有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探索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未知的东西。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已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二十左右岁的青年,他们除了要继续接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必需的基础教育,继续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外,还要为在某一专门领域去探索未知、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而接受更专门更广泛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所需要具备的,除了人类已积累起来的与所学领域相关的知识、能力外,还需要一种对原有知识的批判精神、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此来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来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高等学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教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性和批判、独创精神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称为“社会认识的个体化。”基于高校教学工作的特点,教师教学能力也应体现为下述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教材转化能力
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校课堂教学不但要传播已有的基础文化知识,也要适时地探索未知世界,甚至还要根据学科需要创造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高校教学的内容既要具有实用性,也应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的遴选上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应具有对入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照本宣科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高校教学不是简单地重现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要根据所传递知识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将相关知识加以提炼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教师的这种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概括、加工和改造的能力,主要包括教材选择能力、教材解读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设计出教学方案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又一重要特色。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它是由大学高深文化、高深学问的性质决定的,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高校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上,而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美国学者伯金翰姆指出:“教师抓住研究机会,不仅将推进教学技术,并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严。”教学研究能力可以从多个层面上来解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教师听课、评课、观摩、讲学等实践环节相互促进教学能力。“评课”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性升华,也是教者之间相互交流、研究、探索、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灵魂。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通过艰苦、专心致志的努力,改造客体,使之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颖别致的成果的活动。无论从人发展的成熟性来看,还是从教学过程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性质来看,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才有可能形成学生比较稳固的品质。尽管在中小学阶段也提倡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但中小学阶段还未站在知识发展的
前沿,也还未接触到某领域中的整个社会知识,因而不可能站在社会知识的制高点上地理创新。要形成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能力也要求教师由教科书的忠诚执行者变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由学生成绩的裁判变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实施者。对课程的整合与开发是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教学生命的重要因素。这一能力特征与大学教师劳动的特征紧密联系。在科学技术发展与职业需求多样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学术前沿,不断吸纳新的理论知识,跟上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将尚处于研究边缘地带的知识挖掘出来,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授课体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教师应善于吸收最
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能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四)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是大学教师促进教学的法宝。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环境,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应统一于培养学生。教师本人进行研究与教育学生进行研究应融为一体。科研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大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大学教学不可能脱离科研而一枝独秀,教学成果的取得是科学研究的结果,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的产物。同时,大学教师如果仅仅是自己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却不能把学生带到最前沿去,就没能发挥其主导作用。高校教师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动力,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可以发现、弥补自身科研的不足与缺陷,及时校正科研方向,在交流、碰撞中获得灵感,捕捉思想火花,进而推动科研活动的深人开展。
综上可见,社会的发展需要优先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教师诸多的能力构成中,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备受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深远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