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试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

试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高等教育培育机制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和脱节是造成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本文剖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基于系统工程和胜任特征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框架模型,以培养大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以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为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从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机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耦合培养体系,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
   
  就业为民生之本。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就业鸿沟”问题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缺陷以及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当前,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选择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导模式,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形成与计划经济迥然不同的就业机制。因此,需要让用人单位、学校共同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培养错位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项综合能力,关于其定义有多种解释。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外学者howard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fuguate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内学者赵志川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开发培养,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
  
  二、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传统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错位现象
  1.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至2008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1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2009达到了619万。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上的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白领,从白领走向高级蓝领,继而步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抱着精英情结,抱着昨天的就业观来面对今天的就业,于是产生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
  2.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高等教育要瞄准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的规律,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然而,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为工业化服务的,高学历毕业生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关起门来办大学。第一,大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的改变,以前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招来学生后给学生一个慢慢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中慢慢提高就业能力,而现在的就业渠道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希望招来的学生拿来就能用,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就业能力;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无论是研究型院校还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第三,高校办学的市场前瞻性不够,专业设置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应用性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错位
  时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据相关部门调查,从平均数来看,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锻炼”、“校友经验传授”、“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服务”等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上,所得到的帮助更大,这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相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可以让毕业生能够更快地把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快速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而传统培养体系的设计大多缺少“职业见习”,或者仅有的一些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导致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践经验。

 4.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错位
  近年来虽然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1)时间上缺乏连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内容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2)就业指导各自为政,高校、市场、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3)就业指导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力不大,就业指导部门搜集到的市场对专业的要求信息难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得到体现。(4)就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5)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岗位的人才,而大学毕业生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的尴尬处境。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获得工作的能力,是基于满足用人单位用人的聘用条件,单位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第二,在职场能持续发展的 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不断提升的职业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自我认识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培养体系,是从学生踏入校门就开始的。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自己的不足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
  2.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校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3.有利于用人单位方便、快捷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单位——高校——学生”三维一体的培养体系,这种培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用人单位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就业能力,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学生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
  4.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和企业应联动共同培养大学生,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毕业之前,邀请企业介入其培养,从能力素质要求的提出到培养过程,最后到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企业都参与。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提升能力素质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了盲目性。

三、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基于胜任力理论建立的,胜任力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在1973年的《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用智力测验等来预测工作绩效或职业生涯的成功,其预测的准确度比较差,因此他提出以胜任力作为评价的依据。1970年代初期,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波士顿创立mcber公司,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的专业组织提供胜任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服务。在国际上,特别是先进企业中得到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
  胜任力(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胜任力特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胜任力包括知识和技能。它是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及工作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别人看得见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可以根据观察个人的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胜任工作和产生绩效的根本保证。隐形胜任力,也叫做鉴别性胜任力。它是区别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的关键所在。它是个人的态度、自我形象、品质、价值观、个性等。这些个人的潜在素质深藏于心,不易被人发现与比较,但同时又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内在原因,也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因此根据胜任力理论得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包括隐性的就业能力和显性的就业能力两个部分。隐性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成就欲、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这些会决定和影响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这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的职业化素质;显性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身体条件等,会影响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容易发现和认可的职业化能力。
  (二)基于系统工程的理论依据
  系统工程理论是为了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即整体、综合、科学、动态和最优化的原理。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学校,还应包括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如果把大学生培养看作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大学生就是生产线上的原材料,学校则是生产车间,用人单位应是此商品的使用者。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提供一整套从能力素质模型、测评、培养,最后综合评价的体系。
  
  四、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构架
  
  基于胜任特征和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相关课题的实证的研究,本文拟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应包含:第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化素质能力标准和不同类别职业胜任力模型;第二,建立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测评体系;第三,根据不同的职业化素质能力标准和胜任力模型建立适应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实际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第四,建立基于职业化素质能力和岗位胜任特征的科学有效、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搭建大学生就业和社会招聘人才的桥梁和平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见图1。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
  按照麦克兰德的观点,素质包括5个组成部分:(1)动机。推动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2)个性特征。个性、身体特征以及对外部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3)自我认知。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即自我认同的内在本我。(4)知识。一个人拥有的关于某一具体领域的各种信息或情报。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所拥有的信息。(5)技能。完成一项具体的体力或脑力工作的能力。
  我们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中将职业能力素质概括为:一个人能胜任某一职业的特性与能力。包括:身心素质、职业意识、一般能力、专业技能、特殊能力与经历等。我们构建模型的目标就是建立理、工、文法、经管、艺术体育五类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模型组合”,在评价不同对象时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改变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或调整指标权重,使得测评更具有科学性。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
  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大学生特性对其素质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评价。一类是心理测验,主要通过笔试测验来了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第二类是评价中心技术,包括小组讨论、结构化面

试、文件筐测验、情景模拟。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大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以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为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的全方位的培养体系。按照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的要求,通过综合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通过教育培训使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设计,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顺利就业。具体而言,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确立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年级:“转变角色、适应校园、了解专业、激发动力”;
  二年级:“认知自我、设计人生,找出差距、明确方向”;
  三年级:“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夯实基础、定位发展”;
  四年级:“掌握政策、提高技巧、调整心态、顺利就业”。
  根据各年级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各年级的培养课程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设置遵循内容实用、方式多样、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为学生营造“干中学”的环境。培养方式引入企业新员工培训的方法,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训练技术、互动式的案例教学、企业实习的实战训练、职场环境模拟的角色扮演等训练环节,调整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心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对于参加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大学生进行评价,以用人单位的意见为主,综合学校、大学生、政府和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价意见形成特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通过对比培养前后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变化来检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的有效性,反馈到职业能力素质模型、测评方法、培养方式等过程中,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科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五、结 语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培养体系构建,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意识,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职业能力的认识、理解、培养、提高、运用的过程。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多于实践,说教多于操作,课堂多于生活,大学生无法真正体验、消化、感悟。我们认为,高校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使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在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和专业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和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升围绕就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质。
  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我们可以让大学生从刚踏进校门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就业路线,大学学习过程中就能沿着这个培养路线进行培养,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做好铺垫,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59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