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不仅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入手,充分认识了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素质 非专业素质 大学生
根据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列,具有较强的非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示出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全才”,即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需要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1 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现在所称的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按照不同标准,素质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果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大小划分,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代表了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它要求一个人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
非专业素质,指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
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康德曾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就仿佛是相互支撑的“人”字,缺少任何一笔都不行。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他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非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是
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也不断显现出弊端。如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面较窄,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多甚至于完全不了解。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目前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有业难就的就业现状就直接反应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非专业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 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商相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校生达到近2万人。2008年以来,根据就业形势,我校深入开展了毕业生调研和回访,积极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六方面非专业素质。
1)爱校敬业精神:爱校如爱家,维护学校利益,树立学校形象。勤奋敬业,守时按点,刻苦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顽强拼搏精神:方向明确、目标专一,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树立坚韧不拔的意识,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3)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定位准确,能够自觉服从组织,与组织成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动承担责任。
4)学习认知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快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广。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开朗的性格,敢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够建立平等、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面较广。
6)沟通协调能力: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能与任何人进行深入沟通并且能交到好朋友。
4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培养非专业素质的氛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了动员教育。首先,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携手共做,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广大学生工作者要认真挖掘非专业素质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理解非专业素质的内容,致力于非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其次,强化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做到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激发其非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再次,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等联系起来,形成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激励引导氛围,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并给他们提供非专业素质拓展的舞台和天地。
4.2 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分年级分阶段进行非专业素质培养
将非专业素质培养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大学四年里循序渐进培养,通过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促使目标的实现。如一年级抓角色适应,重理想信念引导,主要围绕爱校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来开展,强调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重点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习方法讨论总结、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舞台,培养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四年级抓
职业教育,重毕业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教育来开展,进行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受挫心理、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职场技能、社交礼仪等专项培训,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自然获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面对就业胸有成竹。
4.3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毕业生回访调研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创业,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尽量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素质拓展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锤炼学生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同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非专业素质培养内容和方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4.4 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要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知识普及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如建筑专业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建筑设计创新大赛;文法专业设立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提高学生的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专业设立英语口语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告别“哑巴”英语;各个专业和学院可对学生进行个人设计和团队精神的整体训练和专门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感性上把握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建立和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双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在教学观念上要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组织、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要积极探索非专业素质的更深层次内涵,研究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j].
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2日第5版.
[2] 陶武成.成功素质教育——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c].光明日报,2008.03.1.
[3] 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
教育与职业,2007年3月,第9期.
[4] 于威,周生虎.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5月,第3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