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国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其启示

日期:2022-11-30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尽管新近我国有论者聚焦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问题,但相对国外我们的关注仍比较晚。先介绍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而后分析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经验及启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衔接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却屡屡受到诟病,可以说,我国人才在数量上有了跳跃式发展,但质量上却不容乐观。然而,这不能完全归咎于高等教育自身,中等教育也对这一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老子曾经说过:“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果将这句话用于教育,说的就是高等教育是始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一条由每个教育阶段不断累积的链条,每个教育阶段都是教育链上的相互关联节点,上一节点是下一节点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如果没有中等教育为之打好基础,是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的。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知名教育家余立同志就指出,大学生中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是大学与中学这两个节点衔接不够、互相埋怨的结果。他因此提出要进行衔接教育学的研究,他[1]指出:“教育是系统工程,按照各教育阶段分别研究,写成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必要的,这已成为共识。现在需要提出的是各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但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更未有人想写一本衔接教育学,以填补空白,这是一项迫切的研究任务。”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相互交错,迄今为止,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如何加大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学研究,促使大学阶段的学习与高中教学顺利衔接,是我国当前学界亟待面临的重要任务。相对而言,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这一教育问题关注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机制。这对于我国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国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


  在美国,教育界对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情况关注较早。美国在探索高中与大学衔接历程中,先后提出过“6-4-4”计划、中级学院高中计划、AP课程、双学分课程等模式。“6-4-4”计划是将学制设置为:1到6年级为小学阶段,7到10年级为初级中学阶段,11到14年级是初级学院阶段。该计划的特点是把高中四年(9到12年级)分为两个两年,其中第一个两年在中学学习,第二个两年在学院学习[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6-4-4”计划在各种教育文献中出现较为频繁,但真正实施开展过该计划的只有几个学区的少数学校[3]。中级学院高中计划(MiddleCollegeHighSchool,MCHS)是指高中和社区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只要通过课程考试后就可以直接注册学习大学课程。1974年秋季,MCHS开始在拉瓜迪亚社区学院实施。到2000年,全美一共建立了30所中级学院高中[4]。AP是AdvancedPlacement的缩写,即“先修课程”之谓。AP课程是为一些成绩优秀的高中生特意设立的大学程度课程。高中生如果成绩特别优秀在中学期间就可以选修大学一、二年级的一些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和社会科学的部分课程,如果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就可以在将来就读的高等院校中得到承认。20世纪90年代,AP课程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目前,近60%的美国高中学校提供AP课程[5]。此外,美国还面向高中四年级学业成绩优异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双学分课程,如果学生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就可获得学分,同AP课程一样,就可得到将来就读的高等院校的承认。双学分课程于1972年由纽约州的雪城大学发起。迄今,在美国有50多个州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双学分课程。根据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高中生注册中学后院校的双学分课程:2002—2003学年》表明:在2002—2003年度,有98%的公立两年制学院、77%的公立四年制学院、40%的私立四年制学院和17%的私立两年制学院都提供了双学分课程,选修双学分课程的学生总计达813000名[6]。


  在英国,学生从中学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是比较自然的,也就是说,英国的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较好的衔接。英国的做法主要有:一是设立了专门的衔接教育阶段,一是设置了较为完整的衔接课程。在英国中等教育结构中,有一特殊的结构,即第六学级(SixthForm)。第六学级与普通的中等教育不同,它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衔接教育阶段,带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未来专业相关联的知识教育。众所周知,英国的教育系统包括四大部分,即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之间有一“继续教育阶段”,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高中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中等学校的第六学级(SixthForm)、第六级学院(SixthFormCollege)、第三级学院(TertiaryCollege)、普通的继续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中等学校的第六学级和第六级学院类似于我国的普通高中,第三级学院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英国的第六学级主要有三种体制:一种是设在文法中学、综合中学之中,这种体制占多数。相关调查显示,英国60%的中学设有第六学级;一种是单独开设的第六学级学院;还有一种是设在第三级学院中的第六学级[7]。英国的第六学级学制正常为两年,也有一年制的第六学级。在英国,学生如果想升入大学就读,大多数都要在第六学级接受为期两年的教育,然后参加“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考试合格凭“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证书”可升入大学继续深造。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证书课程(AdvancedLevel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GCEALevel)主要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学术性课程,也有一小部分属于职业教育课程。因此,主要以升学为教育目的并适当兼顾就业的第六学级,属于继续教育阶段,在英国中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衔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中教育日益普及化、多样化,同时大学教育日益大众化、个性化,也越来越注重中学与大学在教学和课程上的衔接。日本的做法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允许高中生学习大学课程。从1994年起,日本允许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按“科目修习生”的名义听大学的公开讲座和课堂研讨会。此后,日本逐步扩大了高中生到大学听课的学科领域,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向高中生提供学习大学课程的机会,允许在特殊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跨级学习上一年级的课程,使得大学课程较高程度地向高中生开放。二是合理设置中学和大学课程。日本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一系列改革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上形成比较连贯的衔接。在日本,大学主要设置一般教育科目、外语科目、专业教育科目和保健体育科目四大类课程。其中,一般教育科目类课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门类,学生在中学都已经进行过基础性的学习,为大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扩大中学与大学的协作。其对策主要有:高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兴趣爱好、意愿的基础上对学生将来的出路和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扩大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让高中生充分了解大学的招生要求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信息。四是采用两次考试的大学入学方法[8]16-17。目前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共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全国统一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次是大学自主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大学继续学习的基础能力和条件。两次考试的方式,使得中学毕业生学业成绩认定、素质综合能力评定与大学招生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好的联系,同时又赋予了大学很大的招生自主权,从而比较有效地在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由此可见,在国外,不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非常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且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已经建构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我国对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关注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衔接模式,因而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对照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入学方式过于单一


  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高考,是高中升入大学的门槛。目前,我国全日制高校除了招收少量保送生、特招生外,其余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就读的,因此,高考可以说是我国大学与中学相联系的主要纽带。毫无疑问,我国大学的入学方式是过于单一的。而且,这种单一性还表现在我国高考一年仅有一次。一年一次的高考很显然不能满足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如果有偶然因素导致学生考试水平没有得到正常发挥,那么学生极有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我国高考在考试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效果,而对学生是否适合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条件则考察不够。不管什么类型的学校、专业,招收的学生只有高考分数的高低之分,而没有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差别。大学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又对报考的院校、专业不满意,很多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才发现很难适应所在学校或所学专业的学习。可见,我国过于单一的大学入学方式,很难发挥大学入学方式应有的衔接作用。


  2.大学与中学之间的交往不够


  中学与大学作为教育链上前后相继的两个相互关联的节点,理应开展多种合作,比如课程合作、管理合作、教师合作、学生合作等等,但是,目前我国这两个教育阶段的交往明显不够。对中学而言,他们只关心高校的招生考试工作,而对大学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学术追求等并不关心。对高校而言,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是“卖方”市场,大学不愁没有学生入校就读,所以大学很少自我宣传,很少主动与中学沟通和交流。这使得大学不了解中学,中学也不了解大学。或者说,大学不了解学生的过去,中学不了解学生的未来。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一件真正的完美作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因此,大学和中学如果都只关注各自雕塑的那一部分,即使雕塑得再认真,也会因为缺少整体观念而不可能雕塑出具有完美感的作品。


  3.缺乏从中学到大学的衔接性课程


  在我国,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专门的衔接课程,中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了解大学课程,因此,中学与大学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不衔接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不衔接。我国普通高中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应试教育是其主要教育目的,考大学是其占有绝对地位的培养目标,而对进行大学学习所应具备的能力的培养,如科学的学习方法、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学习能力等,则极为忽视。二是课程内容不衔接。[9]中学是面向国民的“常识性的普通教育”,大学是“专业教育”与“博雅性质的通识教育”,这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然而,尽管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作为前后连贯的两种教育,至少不能让学生有断裂之感。这就需要中学与大学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接合。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有句名言:“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就决不能办好一所大学。”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高考进行,和高考关系紧密的课程内容则精讲多练,和高考无关的课程内容则不讲不练,和高考联系不太密切的课程内容则略讲不练。尤其是普通高中普遍过早进行文理分科教学,更是使得大学的“通识教育”没了根基。三是课程教学方式不衔接。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大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主要是探究式学习。中学阶段,学生们习惯于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学习;而大学老师则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策略的考量


  不可否认,在总结发达国家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管窥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弊端,有利于考量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策略。


  1.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使其衔接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高考是我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考制度形式上过于单一,近年开始实行的自主招生等也仍然不能摆脱高考的束缚,对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而言,只能通过一年一度的高考才能进入大学学习。这使得我国的高考体制存在“重分数轻能力”和“一考定终身”两大弊端。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加上我国有着深厚的考试文化基础,高考尽管存在明显弊端,但废除高考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做的是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使它更为合理和科学。


  一是改变“一考定终身”制度,逐步推行多次考试制,避免由入学机会有限引发的衔接问题。多次考试可以一年考多次,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变“一考定终身”为“多次考试表现最佳水平”[10]。二是建立大学招生录取的多维参照制,淡化高考意识和弱化高考作用。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11]认为,只有高考“指挥棒”改变,才能把学校和社会引向素质教育的道路。由于目前大学招生录取时可以说是“一维参照”,也就是仅仅参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这使得高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于题海战术。如果大学在招生录取时能兼顾考试和素质,切实参考多种资料,就有望避免学校片面进行应试教育,避免学生片面发展,从而形成适于大学学习的必备素质。三是扩大自主招生权,广开入学渠道。大学在获得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大学自主选拔考试环节,以保证招生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2.促进中学与大学的联系,使中学和大学得以互相了解


  就教育衔接而言,中学、大学都应该主动加强与对方的联系。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中学与大学之间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严重缺乏,这造成了中学与大学教育教学在对接上的困难。因此,要提倡和促进中学与大学间的交往与联系,让这两个教育层次逐步形成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大学应加强对中学的了解,掌握中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甚至尽可能地派教师到中学听课,密切关注中学的教学情况,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主动与中学对接。同时大学也应该向中学广泛宣传自己各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指导中学在教育教学上做好与大学的衔接。中学也要密切关注大学教学的动向,自觉为大学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避免与大学的教学脱节,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改革课程体系,使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得以协调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性,但更存在着连贯性,这决定了二者的课程体系之间不仅存在着区别,还存在着联系。但是,从目前课程体系的现状来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既存在着重复性,又存在着脱节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课程无法进行良好的衔接。因此,我国要整体统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形成分工明确、衔接良好的课程体系。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设置大学先修课程,构建衔接课程体系”[8]13的办法。众所周知,先修课程于1955年在美国开始设立,至今可以说是发展迅速,并且在越来越多国家得到了推广。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在上个世纪末我国也有过大学先修课的初步尝试。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教学改革实验班,将高考应试课程取消,代之以英语、微积分等大学先修课程。然而遗憾的是,这项教学改革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据曾主导这一教学改革实验的原金陵中学副校长王余健分析,其中原因是:“第一,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各个大学之间没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更没有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第二,江苏省教育厅给了这项改革以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是没有教育研究和测量方面的权威机构对这项改革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认证,这些学生不参加高考而保送进入高校,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很难让公众信服;第三,家长和学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学生在获得保送资格后失去了进取的动力”[12]。目前,我国还有一些高校在进行大学先修课程的教学尝试,但效果都不大尽如人意,因此,如何设置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先修课程,以协调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920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