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高职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应该积极践行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依托的教学服务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应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操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习活动中接受高效率的专业课程实训。强调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统筹设计,完善实践教学组织和保障体系。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具体措施展开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学;管理模式;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8-0176-01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工学结合高职教学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院级管理部门对于系级教学工作组的指导不够,没有安排独立的督导小组检查教学工作,导致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学期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学校在选聘教职工方面,资金投入比较少,缺乏政府的人才政策支持,学校师资团队中兼职教师数量过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对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工作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必要的工学实践工具和硬件材料。校内的实训场地面积较小,并且不固定,不利于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设施软硬条件缺乏,学校对于师资力量开发重视程度不够高。在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活动中,学校与企业沟通不畅,导致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比较少,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实训需要。教学教育观念不够开放,当前的高职教学过度依赖课堂板书灌输式教学,对于小组探究式、课题实践式、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应用不足,导致学生对于高职教学活动缺乏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及对策分析
(一)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高职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教育工作,推行有效的高职教育模式设计工作。
在师资体系建设活动中,学校领导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住。积极选聘学历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进入本院校,壮大学校师资队伍实力。在专业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论操作知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能够在实训教室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板块核心能力,有计划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在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度扩大计算机专业数控实操、软件制作实践等课程的课时比例。
(二)对实习基地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学校领导应该积极与当地教育局沟通和协调,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辅助,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学生实训基地。
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打造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联合办学模式,建立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社会输送更多理论与实践兼优的应用性人才。建设校园实训基地,在职业能力锻炼中,强调按照不同专业学习的进度进行对应性的实操训练,开发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综合配套能力。在校园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推行专业共建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签订专业共建、联合培养的相关协议。在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重视实践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在资金分配和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倡导以职场仿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建设科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在工学结合教學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预留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提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水平,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并且在共同寻求解答方案的过程中,显著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实施与校外专业技能考核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在教学质量监督活动中,建立院系配套的教学工作检查体系。在课程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按照课题学习的要求进行专项课程知识的探究。由院工作小组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审查与评估,由系工作小组负责跟踪工学结合教学活动的调查,建设教师互评的质量监督体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使其逐渐掌握职场应用的关键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程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在学生实操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顶岗实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58-159.
[2]姜芳,肖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28):125-127.
作者:郭晶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6983.html上一篇:青年教师生活、工作及利益诉求研究
下一篇: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