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 要:开放教学环境,开放学习方式,开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能“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关键词:体验科学 开放教学环境 大自然是学习的大环境
正文:
新课程教育改革已有十几年之久,在这个改革的大潮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也进行地有声有色,针对课改中的问题之一“班额、空间、环境和条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变兴趣为探究的实践。
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大多数的孩子对“科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现代生活是一个充满“科学”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从幼儿期父母就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比如:现在的孩子很喜欢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人最初是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树为什么会开花?蚯蚓为什么生活在土里?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常常会绞尽脑汁地给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解释,这固然是可以的。但我认为我们大人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究机会,我们应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去自己找答案,比如,在书上查找答案;在网上寻找信息,同时可以带领他们、鼓励他们多进行户外、田园的探究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让孩子多实践,不要认为他们年龄小,什么都不会,实际上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有他们自己的方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合作,做他们的助手,只有这样,孩子的科学学习才能得到最广泛的开放,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地让孩子把兴趣变为探究的实践,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发动学习,勤于动手。
在我带的班级中,大部分班级生额达到五、六十名,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滥竽充数”。不喜欢动手,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探究,好像自己是个旁观者,只是看别人做,由于学生多,有时老师不会发现他们的问题,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他们明显和其他学生拉开了差距,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注意到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同桌、同组互帮制”,即:在活动中,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明确地进行分工,每人有每人的任务,完任任务加一颗星,每个单元结束进行一次统计,然后选出“勤于动手”的小标兵,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所有的孩子慢慢都有了改变,喜欢动手地更加喜欢了,过去不喜欢动的,也学会动手了。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效果很好,每个孩子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了勤于动手的欲望,在动手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渴望。比如:四年级在电路设计中,课本要求学生设计电路,效果达到让2个灯炮亮就可以了,可在操作汇报中,有许多同学想出了使3个、5个灯泡亮的方法,这其实也是由于组员互相启发、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的效果,也只有真正动手做了才会有的效果。
现代的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伯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
3. 在大自然中学习
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是科学学习的大环境。只有在大自然中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大自然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大空间,也提供了一个科学活动的大教室。只有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多观察、多探究、多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让他们了解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科学规律,从而是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真正达到科学学习的大目标。
由于本校条件有限,教室地方小,无法展开一些探究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喜欢带学生在室外完成一些教学活动。比如:土壤的研究、养蚕活动、了解空气、风的知识、花的观察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探究的问题,小组确定好研究的方法,并且进行分工,再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会出现有的学生“闲下来”无事可做,让他们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同时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会很热情地参与在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参与讨论,研究问题,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难题。这样,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活动,也促进了师生关系,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只有在大自然中去做了,去试了,才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在“土壤的研究”一课中,每个小组完成活动后,几个小组的同学把土壤放到了一起,大家注意到,每个小组的土壤都不完全一样,有的同学说这是因为大家取土的地方一样,又有同学提出:那南方和我们北方的土也一定不一样,那美国的土里又该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惹得大家都笑了,我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去查查资料,自己继续研究,看着他骄傲地点点头,我心里也甜滋滋的。
4.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很重要,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人才,要让学生有创造力,有开放的思维,就要给他们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教改以来这个问题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对科学课程来说,开放教学环境尤为重要,开放教学环境就是开放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是开放学习方式。现在的学生基础都不错,他们从书本、网络等等介体上了解了许多许多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到科学道理和规律,我们的工作就是引导他们更多地丰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能力,同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真正成为武装他们头脑的精神食粮。在三年级“大树的观察”教学中,对课本中“大树的观察”,有学生们认为:我们对大树太熟悉了,也知道了许多关于大树的知识了,有什么可观察的?这时,我给他们讲了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他们要学会多观察身
边的事物,尤其是每天都看到的事物要学会问“为什么”,学会探究,学会自己找答案。这样,再让他们去观察校园里自己喜欢的一棵树,汇报时,我发现学生们观察地很仔细,学会全面地使用观察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地“看”了,同时经过观察,他们可以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学会了边观察边思考,这节课收获是很大的。
开放的学习,就是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有开放思维的学生,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学一定可以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很不成熟,希望各位老师能给我提出好的提议,使我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为科学课的教学出一份力,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出色的科学人才。
下一篇:让数学课堂“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