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 >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状况的教育现状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状况的教育现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通过抽样问卷的方法做过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18-69岁的成年人)”(甘晓,2010),2007年安徽省进行了第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唐蓉蓉,2009:88-90),安徽省芜湖市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市民科学素养调查”(赵丹丹,2008)。这些调查为认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成年公民的科学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对18岁以下(15—17岁)的青少年还未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素质调查,缺少这一人群的实际状况,了解并掌握这一人群科学素质发展现状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正是对上述调查的一次综合分析。
    一、研究方法、调查方法与有效样本的人口特征
    (一)研究方法
    我国已进行的各类科学素质调查基本上沿用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公众舆论研究所所长米勒教授1979年建立的科学素质评估体系,同时根据我国近20年的调查经验,增加了一些更适合中国本土情况的试题。由于国内暂无专门调查青少年(18岁以下)科学素质的评估体系,本研究在吸纳了部分国内外通行的抽样调查问卷试题外,自行设计了适合我国青少年实际的评估体系,采用由青少年自我主观评价(此前国内所做的中学生或青少年科学素质调查基本为此类)和与青少年紧密相关人员的客观评价相结合的量化方式进行测定。
    (二)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共调查了8个群体:青少年(中学生)(2007-2010),教育者(2008-2010),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2010),从八个视角来认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培养。青少年、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取同时整群测试、集中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教育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的调查问卷采取个别发放,同一时间段回收的方式。两种方式的调查均属结构性调查。个案访谈与座谈会采用半结构形式进行。
    (三)有效样本的人口特征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科学素质”的表述
    关于科学素质,理论界有多种表述。本研究选取两种常见的表述,由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研究生、大学生等5种群体选择,52.75%的人选择了“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国务院,2006:34-36)。47.26%的人选择了“能够理解基本科学技术术语、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读懂报纸和刊物上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和文章;运用科学信息和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意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唐蓉蓉,2009:88-90)。两种选择的差异不太大。由此看来,科学素质如何表述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科学素质是人的一种综合性素质。
    (二)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发展现状
    由不同群体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青少年对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的自我评价、不同群体对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青少年对科学相关问题的态度、青少年对科学常识的了解程度、青少年对迷信与伪科学的态度等自行编制的量表来探测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现状。
    1.不同群体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
    青少年的自我评价。2007-2010年连续四年的调查可知,青少年认为科学素质“好”的比率,2010年最高,达30.11%,2008年最低,为25.34%,四年的总比率为27.84%;也就是有四分之一强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科学素质“好”;认为“一般化”的比率2007年最低,为40.03%,2008年最高,达61.74%,四年的总比率为54.51%,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觉得自己的科学素质“过得去”;认为“不好”的比率2007年最高,是2009年的2.81倍,影响了其四年的总比率(10.59%),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降低,总比率为10.59%;对自己的科学素质不了解,因此回答“不知道”的比率是2007年最高(11.53%),是2010年(4.65%)的2.48倍,四年的总比率为7.09%。比照安徽省2007年的调查“15-17岁的科学素质水平为3.3%”(唐蓉蓉,2009:88-90)的结果,青少年对自己的科学素质有较高的评价。
    教育者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教育者(中学老师)与青少年在很多方面有密切接触,他们的看法有一定的权威性。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调查表明,与青少年自身的评价不同的是,教育者认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好”的总比率只有7.59%,比青少年此项的比率低20.25%,只是青少年的27.27%;认为“不好”的总比率是22.26%,大大高于青少年的此项比率(10.59%);认为“很差”的比率为4.05%;认为“一般化”的比率为66.11%,显然多数教育者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不乐观。
    家长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2010年调查显示出家长的看法与教育者有明显差异。家长认为“好”的比率(14.29%)比教育者此项总比率(7.59%)高出6.70%;认为“不好”的比率(9.18%)比教育者此项总比率(22.26%)低13.08%,仅是教育者的35.81%;认为“很差”的比率(1.02%)也比教育者此项总比率(4.05%)低3.03%;两头低的原因主要是有75.51%家长认为青少年科学素质“一般化”。
    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研究生、大学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这5种群体与青少年关系较密切,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了解较多。由于调查该5种群体时使用的调查表选项多一些,为与青少年、教育者、家长的调查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把相关项合起来分析。2010年的调查显示,认为“很好”(13.30%)、“好”(14.84%)、“较好”(14.93%)的合总比率为43.07%,这个比率高于青少年(27.84%)、教育者(7.59%)、家长(14.29%)的类似项比率;认为“一般化”的总比率为31.22%;认为“不好”(15.36%)与“很差”(5.66%)的总比率为21.02%;认为“不好评价”(3.09%)与“不清楚”(1.63%)的总比率为4.72%。看来这5种人群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较高。在这5种人群中,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与企业家的总体看法最好,两者“很好&r dquo;、“好”、“较好”的合比率分别为41.17%、46.35%,“一般化”的比率分别是52.94%、41.46%。
    2.青少年对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的自我评价
    青少年对科学精神的自我评价。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其看待科学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叶松庆,2009a:38-42)。2007年、2009年、2010年的调查表列出10种情况供青少年选择。衡量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科学真理的态度。三年的调查显示,“欣赏真理”的总比率为30.41%,“追求真理”的总比率为16.02%,“捍卫真理”的总比率为7.85%,此三项合起来为54.28%,可见半数以上的青少年热爱真理。也应当看到,尽管只有1.60%的青少年“反感科学”,还有12.13%的青少年对科学真理“兴趣不大”,7.73%的青少年对科学真理“缺乏认识”,2.13%的青少年“畏惧科学”,5.08%的青少年持“其它”态度,此5项的合比率为28.67%,也就是近30%的青少年对科学真理的态度消极;“有机会学”(7.73%)与“有时宣传”(9.33%)反映出青少年态度也不是很积极。这与2010年11月25日公布的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雷宇,2010)的结果相近。
    青少年对科学行为的自我评价。青少年的科学行为是其科学能力最典型的表现形式。2007年、2009年、2010年的调查表中列出9种状态供青少年选择。用“善于”、“很少”、“其它”三个维度来探测青少年的科学行为。“善于发现问题”(34.70%)、“善于发现原因”(12.37%)、“善于提出办法”(9.27%)、“善于解决问题”(9.83%)四者的合比率为66.17%,可见多数青少年自认为具有善于解决与科学相关问题的行为能力。“很少发现问题”(9.01%)、“很少发现原因”(7.01%)、“很少提出办法”(5.41%)、“很少解决问题”(4.98%)四者的合比率为26.41%,这部分青少年不是完全没有行为能力,只是“很少”。7.47%的青少年的“其它”是没有能力的代名词。
    3.不同群体对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
    动手实践能力是青少年科学实践的重要能力,以“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来探测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自我评价。通过2007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调查可知,有“小制作”、“小发明”与“小创造”的青少年分别为32.39%、5.42%、8.99%,三项的合比率为46.80%;“没有”(53.21%)“三小”的还是超过半数。三年的调查透露的信息还有,2007年有“三小”的青少年比率最小(14.33%),2009年此比率增大到69.85%,2010年此比率为71.49%,显然,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近两年有较大提高。
    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的评价。对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2010年的调查显示,认为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有5.88%,认为“强”的有29.41%,两项的合比率为35.25%;“一般化”是中性层次,在此的意思是具有一定的能力,持这种认识的占38.24%,可见三分之一强的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认为青少年具有很好的科学实践能力;认为“不强”(20.59%)、“弱”(0.00%)、“很弱”(5.88%)三项的合比率为26.47%,没有人认为青少年毫无动手实践能力。青少年的动手实践成果。青少年的动手实践成果是反映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2010年的调查认为青少年有“小制作”的比率为50.00%,有“小发明”的比率为5.88%,有“小创造”的比率为11.76%,这三项的合比率为67.65%;认为“没有”的比率为32.35%。当然,“小制作”比起“小发明”与“小创造”要容易得多,但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手能力。由此,大多数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认为青少年有动手实践成果。
    青少年与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大学生、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比较。与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研究生、大学生等群体比较。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有“小制作”上,青少年的比率是32.39%,略高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家(31.71%),比科技工作者(37.36%)低4.97%,比研究生低18.76%,比大学生低8.35%;在有“小发明”上,青少年的比率是5.42%,略高于研究生(4.58%),比科技工作者(14.29%)低8.87%,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家(9.76%)低4.34%,比大学生低9.31%;在有“小创造”上,青少年的比率是8.99%,比科技工作者(21.98%)低12.99%,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家(24.39%)低15.40%,比研究生(16.03%)低7.04%,比大学生(13.12%)低4.13%;在“没有”上,青少年的比率最高,达53.21%,比科技工作者(26.37%)高26.84%,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家(34.15%)高19.06%,比研究生(28.24%)高24.97%,比大学生(31.42%)高21.79%。显然,在进行比较的5个群体中,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需要具有较强创新精神才能具备的“小发明”与“小创造”能力更弱。
    4.青少年对科学相关问题的态度
    在2009-2010年的调查中,从10个方面进行探究。
    对科学新发现与新发明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40.30%,“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5.10%,“一般化”的总比率18.26%,“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2.51%,“无所谓”的总比率为1.59%,“不知道”的总比率为2.27%。75.40%的青少年对科学新发现与新发明感兴趣。
    对新科技应用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42.71%,“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4.08%,“一般化”的总比率17.61%,“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1.79%,“无所谓”的总比率为1.64%,“不知道”的总比率为2.20%。76.79%的青少年对新科技应用感兴趣。
    对科学新闻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4.40%,“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3.63%,&ld quo;一般化”的总比率24.62%,“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95%,“无所谓”的总比率为1.81%,“不知道”的总比率为1.62%。68.03%的青少年对科学新闻感兴趣,这一比率比1998年北京訋海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调查的“对科技类新闻感兴趣的占36.00%的平均比率”(姜春林,1998:16-18)高32.03%,也比2006年11月南昌市调查的“对科学新闻和话题感兴趣的中学生占49.7%的比率,对科学类电视节目感兴趣的中学生占45.1%的比率”(卢春等,2007:45-46)与“上海年轻人对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话题感兴趣的占35.33%的比率”(章迪思,2005:第2版)高,可见对科学新闻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显著增多。
    对医学新进展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0.42%,“感兴趣”的总比率为28.28%,“一般化”的总比率27.75%,“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6.87%,“无所谓”的总比率为3.42%,“不知道”的总比率为3.28%。58.70%的青少年对医学新进展感兴趣。
    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8.59%,“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6.83%,“一般化”的总比率19.25%,“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1.83%,“无所谓”的总比率为2.10%,“不知道”的总比率为1.43%。75.42%的青少年对环境保护感兴趣,这一比率大于上海市2004年所调查的“青少年关心环境保护占62.86%的比率”(徐进、俞真,2005:49-52)。
    对灾害防治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29.68%,“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3.79%,“一般化”的总比率28.59%,“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06%,“无所谓”的总比率为2.48%,“不知道”的总比率为2.41%。63.47%的青少年对灾害防治感兴趣。
    对国防科技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9.82%,“感兴趣”的总比率为28.83%,“一般化”的总比率23.49%,“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59%,“无所谓”的总比率为2.08%,“不知道”的总比率为2.22%。68.65%的青少年对国防科技感兴趣。
    对建造航母的态度。“很感兴趣”的总比率为48.75%,“感兴趣”的总比率为26.38%,“一般化”的总比率17.68%,“不感兴趣”的总比率为3.16%,“无所谓”的总比率为1.95%,“不知道”的总比率为2.10%。75.13%的青少年对建造航母感兴趣。
    对我国“神州”飞船上天的态度。“非常高兴”的总比率为63.20%,“高兴”的总比率为24.67%,“一般化”的总比率为8.65%,“不高兴”的总比率为1.18%,“无所谓”的总比率为1.55%,“不知道”的总比率为0.77%。87.87%的青少年对“神州”飞船上天感到高兴。
    对建造核电站的态度。“非常高兴”的总比率为50.65%,“高兴”的总比率为31.22%,“一般化”的总比率11.93%,“不高兴”的总比率为2.85%,“无所谓”的总比率为1.95%,“不知道”的总比率为1.47%。81.87%的青少年对建造核电站感到高兴。
    以上10个方面的情况反映了大多数青少年对科学问题持有挚爱的态度与深厚的情感,也反映了青少年对科学本身的景仰与崇尚,同时也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质。
    5.青少年对科学常识的了解程度
    2007年南京市科协与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用16道题(答对10道为合格,合格率为4.7%)来测量公众的科学素养(樊中卫,2008),本研究用9道题从2007年(叶松庆,2009a:38-42)至2010年连续四年测试青少年对科学常识的掌握程度。
    对“光速比声速快”的判断。总比率的排序:“对”(88.12%)、“不对”(7.35%)、“不知道”(4.49%)。大多数青少年判断正确。
    对“月光是月亮本身发的光”的判断。总比率的排序:“不对”(80.25%)、“对”(14.00%)、“不知道”(5.76%)。大多数青少年判断正确。
    对“艾滋病能通过空气传播”的判断。总比率的排序:“不对”(72.03%)、“对”(17.74%)、“不知道”(10.24%)。大多数青少年判断正确。
    对“纳米”的了解程度。总比率的排序:“长度计量单位之一”(67.06%)、“一种高科技材料”(25.04%)、“不知道”(4.93%)、“水稻新产品”(2.99%)。大多数青少年判断失误,比起“上海青少年对‘纳米’的了解占63.39%的比率”(章迪思,2005)显然差很多。
    对“太空人”的相信度。总比率的排序:“相信”(41.41%)、“半信半疑”(31.67%)、“不相信”(22.36%)、“不知道”(4.58%)。大多数青少年判断不准确。
    对“DNA”的了解程度。总比率的排序:“生物名词,与遗传有关”(59.08%)、“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脱氧核糖核酸”(24.61%)、“人体蛋白质,存在于血液中,是白血球的简称”(9.00%)、“不知道”(7.33%)。大多数青少年判断正确。
    对“飞碟”的了解程度。总比率的排序:“知道”(74.26%)、“听说过”(15.43%)、“不知道”(10.32%)。大多数青少年有所了解。
    对“气功”的了解程度。总比率的排序:“知道”(58.13%)、“不知道”(22.50%)、“有点知道,但不知怎么回事”(19.39%)。大多数青少年有所了解。
    对“克隆羊”的了解程度。总比率的排序:“听说过”(91.35%)、“没听说过”(5.88%)、“根本不知道”(2.78%)。大多数青少年有所了解,与上海市的“91.14%的青少年了解克隆”(章迪思,2005)的调查结果相似,也与2006年南昌市“89.9%的中学生了解克隆”(卢春等,2007:45-46) 的调查结果相近。
    这用于测试的9道题,要么是初中物理学、化学、科学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要么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青少年比较熟悉的,大多数青少年能作出正确判断,对科学有较多的了解,少数青少年判断严重失误,对科学了解甚少,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与2003年湖南株洲的“39.8%的中学生了解基本科学术语、86.0%的中学生了解基本科学观点、35.9%的中学生掌握基本科学常识”(黄国雄,2004:119-122)的调查结果比较,近年来青少年掌握科学常识方面有了较大发展。
    6.青少年对迷信的态度
    青少年对待迷信的态度是其是否具备科学素质的试金石。如果相信算命并且算过命,这个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一般不可能好。当今,传统型的街头算命市场还很旺盛的同时,求签、相面、星座预测、碟仙、笔仙、周公解梦、网络占卜等披着“高科技”外衣的迷信也有发展之势。
    青少年相信“算命”的情况。各年比率的排序如下:2007年,“不相信”(56.52%)、“有点相信”(23.02%)、“相信”(10.87%)、“不知道”(9.59%)(叶松庆,2009b:92-95)。2008年,“不相信”(60.32%)、“有点相信”(31.06%)、“相信”(6.19%)、“不知道”(2.43%)。2009年,“不相信”(64.71%)、“有点相信”(26.31%)、“相信”(6.77%)、“不知道”(2.21%)。2010年,“不相信”(59.04%)、“有点相信”(31.40%)、“相信”(6.25%)、“不知道”(3.31%)。四年中“相信”算命的青少年比率逐渐减少,“有点相信但不全信”的青少年比率逐渐增大。
    2007-2010年四年总比率的排序:“不相信”(59.94%)、“有点相信”(28.00%)、“相信”(7.59%)、“不知道”(4.49%)。从四年的数据看,“不相信”算命的青少年为多数,但“相信”与“有点相信但不全信”算命的合比率为35.59%,这个数字不小,可见,迷信在三分之一强的青少年心目中占有地位,这与2001年甘肃省科协的“认为算命是科学的占7.9%,认为电脑算命是科学的占17%,认为‘8’和‘6’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占15.4%”(韩克茵,2002:6-7)、2002年1月河北省的“2%的中学生相信算命、42%的中学生对算命持半信半疑态度”(李和平、安栓虎,2003:75-79)、2003年4月湖南株洲市的“有1.80%的中学生认为‘算命非常科学’,23.18%的中学生认为‘算命有点科学’”(黄国雄,2004:119-122)以及广东珠海市教育局2008年的“近四成中学生相信算命”(贺玉玲,2008)的调查结果近似。
    青少年算命的情况。各年比率的排序如下:2007年,“没算过”(51.07%)、“算过”(35.50%)、“搞不清楚”(13.43%)(叶松庆,2009b:92-95)。2008年,“没算过”(63.75%)、“算过”(28.15%)、“搞不清楚”(8.10%)。2009年,“没算过”(65.34%)、“算过”(27.80%)、“搞不清楚”(6.86%)。2010年,“没算过”(59.71%)、“算过”(28.93%)、“搞不清楚”(11.36%)。
    2007-2010年四年总比率的排序:“没算过”(59.93%)、“算过”(30.21%)、“搞不清楚”(9.87%)。显然,“没算过”命的青少年占多数,“算过”命的青少年占30.21%,与2003年河北省的一项调查“33%的青少年算过命”(李和平、安栓虎,2003:75-79)的比率相近。一般而言,“相信”算命的青少年会找机会去算命,“有点相信但不全信”的青少年却不一定去,因此,真的算过命的青少年比率比相信算命的青少年比率小。
    青少年相信“求签、相面、星座预测、碟仙、笔仙、周公解梦、网络占卜”的情况。各年比率的排序如下:2007年,“不相信”(35.01%)、“有些相信”(28.47%)、“不知道”(22.89%)、“很相信”(13.63%)(叶松庆,2009b:92-95)。2008年,“不相信”(41.84%)、“有些相信”(28.97%)、“不知道”(22.86%)、“很相信”(6.34%)。2009年,“不相信”(44.00%)、“有些相信”(27.53%)、“不知道”(23.29%)、“很相信”(5.19%)。2010年,“不相信”(38.22%)、“有些相信”(34.87%)、“不知道”(18.60%)、“很相信”(8.32%)。“很相信”与“有些相信”的合比率,2010年最高,说明诸如“求签”等非科学的预测方法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青睐。
    2007-2010年4年总比率的排序:“不相信”(39.79%)、“有些相信”(29.57%)、“不知道”(22.22%)、“很相信”(9.43%)。“很相信”与“有些相信”的合比率(39.00%)仅比“不相信”的比率小0.79%,表明相信“求签”等非科学的预测方法在青少年中有较大的市场。这与2006年北京市“对于传统迷信在互联网上摇身一变为‘科学预测’的‘高科技迷信’,竟有一半的中学生‘有点相信’或‘很相信’”的调查结果(熊言豪,2006)相似。
    青少年处置“求签、相面、星座预测、碟仙、笔仙、周公解梦、网络占卜”预测方法的方式。各年比率的排序如下:2007年,“不理睬”(44.73%)、“不知道”(19.90%)、“按预测者提供的方法避灾”(19.24%)、“查询有关书籍或询问亲友”(16.12%)(叶松庆,2009b:92-95)。2008年,“不理睬”(59.30%)、“不知道”(17.89%)、“查询有关书籍或询问亲友”(13.54%)、“按预测者提供的方法避灾”(9.27%)。2009年,“不理睬”(60.56%)、“查询有关书籍或询问亲 友”(16.34%)、“不知道”(15.52%)、“按预测者提供的方法避灾”(7.58%)。2010年,“不理睬”(52.32%)、“查询有关书籍或询问亲友”(22.31%)、“不知道”(13.84%)、“按预测者提供的方法避灾”(11.52%)。大多数青少年有着正确的处置方式,最易直接受害的是“按预测者提供的方法避灾”,这部分青少年占11.52%,还有13.84%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应对。
    2007-2010年四年总比率的排序:“不理睬”(54.40%)、“查询有关书籍或询问亲友”(29.57%)、“不知道”(17.27%)、“按预测者提供的方法避灾”(12.03%)。从四年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青少年能够自如应对非科学的预测方式,有较好的科学素质,近30%的青少年不仅科学素质不高,而且还非常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张超研究员“曾经算过命,即使他的其余问题全部答对,也不能算是具备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王俊秀,2010)的判据,本调查所得的30.21%算过命的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被一票否决,也就是说至少有30.21%的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较差。
    综前所述,可以作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其一,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总体处在中等以上(一般化以上)的水平,20%左右的青少年有好的科学素质(27.84%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很好的科学素质;7.59%的教育者认为青少年有好的科学素质;14.29%的家长认为青少年有好的科学素质;28.14%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研究生、大学生认为青少年有好的科学素质。取四种评价比率的平均数为19.47%);其二,是至少30%的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较差(30.21%的青少年算过命),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与对科学的了解;其三,是与2007年相比,近三年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了较快的发展。从整体水平看,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现状及发展态势与中国科协制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中提出的“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目标差距较大,培养与发展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结论与思考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发展呈积极、健康、向上状态
    1.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质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大体可分为6个维度,由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研究生、大学生等5个群体来衡量测定。2010年的调查认为青少年在“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上,5个群体的总比率为37.23%,科技工作者(87.91%)的看法最好,其比率是总比率的2.36倍;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5个群体的总比率为16.38%,科技工作者(5.49%)的看法最差,其比率是总比率的33.52%;在“树立科学思想”上,5个群体的总比率为15.27%,也是科技工作者(4.40%)的看法最差,其比率是总比率的28.82%;在“崇尚科学精神”上,5个群体的总比率为14.07%,还是科技工作者(1.10%)的看法最差,其比率是总比率的7.82%;在“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上,5个群体的总比率为9.87%,仍是科技工作者(0.00%)的看法最差,没有科技工作者认为有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其它”是5种具体素质之外的素质,之所以要设这一选项,主要考虑到科学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素质,其总比率为7.21%。由此看来,青少年所具备的科学素质,主要体现在“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上,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方面还比较欠缺,这是应当高度关注的。因此,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尽管这种素质尚处在不完整状态。
    2.青少年的创新精神逐渐增强
    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对创新的喜爱、创新能力等。
    (1)大多数青少年具有创新意识。以2009年与2010年青少年对创新的了解来考察他们的创新意识。调查可知,“知道”创新的总比率为72.26%,“有点知道”创新的总比率为21.49%,“不知道”创新的总比率为3.06%,“说不清”的比率为3.21%。可见大多数青少年对创新有所了解,具备了创新意识。
    (2)青少年的创新欲望增强。2009年与2010年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的创新欲望“有,很强烈”的青少年比率为47.76%;认为“有,一般化”的青少年比率为44.92%;认为“没有”的青少年比率为4.36%;认为“不知道”的青少年比率为2.97%。由此可以说,89.68%的青少年有创新欲望。在2010年的调查中,当把青少年与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研究生、大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行比较时发现,青少年(92.68%)的创新欲望远强于大学生(81.13%),而且,青少年有强烈创新欲望的比率均高于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研究生、大学生,可见青少年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势头较好。
    (3)青少年的创新喜爱度增大。2009年与2010年的调查显示,“很喜欢”创新的青少年比率为45.77%,“喜欢”创新的青少年比率为33.14%,对创新表现出“一般化”的青少年比率为17.22%,“不喜欢”创新的青少年比率为1.59%,“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创新的青少年比率为2.32%。综合起来看,“很喜欢”与“喜欢”创新的合比率为78.91%,应该说,大多数青少年喜爱创新;通过2010年的数据比较可知,青少年(78.91%)对创新喜爱的比率高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家(75.61%)、教育者(57.21%)、家长(48.98%)、研究生(62.59%)、大学生(73.53%);低于科技工作者(83.51%)与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88.23%)。
    (4)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增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究竟怎样?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的评价是比较实际的。在2010年的调查中,认为“很强”的比率为8.82%;认为“强”的比率为35.29%;认为“一般化”的比率为50.00%;认为“不强”的比率为5.88%,没有人认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弱”、“很弱”与“没有”;也没 有人表示对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缺乏了解。“很强”与“强”合比率为44.11%,也就是说有44.11%的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认为青少年有很好的创新能力。
    以上从四个方面考察得出的基本估计是青少年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发展呈积极、健康、向上状态,发展势头较好。
    (二)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现有教育体制限制了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发展
    早在1988年钱学森就认为“现行教育制度思路太窄,无法应对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形势,更无法面对21世纪”(钱学森,2009)。并强调,“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宫礼等,2009)。22年过去了,我国的教育取得长足进展,在体制创新方面变化却不大,因此有了“钱学森之问”(宫礼等,2009)的讨论。现有教育体制能否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也就是说能否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2010年在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等6个群体中的调查显示,认为“能”的比率为24.14%;认为“不能”的比率为30.15%;认为“很难”的比率为2.09%;认为“不好评价”的比率为21.34%;认为“不知道”的比率为5.11%。显然,持肯定态度的比率不到四分之一,持否定和消极态度的比率较大。可以说,现有教育体制限制了青少年创造性的培养,也就限制了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发展。
    2.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重视不够
    (1)青少年与教育者的看法。对于学校是否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青少年与教育者最有发言权。在2009年与2010年连续两年的调查中,青少年认为“很重视”(23.44%)与“重视”(32.16%)的总合比率为55.60%;认为“非常不重视”(8.14%)与“不重视”(16.29%)的总合比率为24.43%;认为“不好评价”(14.07%)与“不知道”(5.93%)的总合比率为20.00%。只有55.60%的青少年认为学校重视对自己科学素质的培养。教育者认为“很重视”(20.78%)与“重视”(43.84%)的总合比率为64.62%;认为“非常不重视”(7.54%)与“不重视”(16.21%)的总合比率为23.75%;认为“不好评价”(8.91%)与“不知道”(2.74%)的总合比率为11.65%。教育者的看法比青少年要好一些。
    从两年的调查情况看,2010年青少年“非常重视”(19.47%)与“重视”(30.32%)的合比率为49.79%,比2009年青少年“非常重视”(26.90%)与“重视”(33.75%)的合比率(60.65%)低10.86%;2010年教育者“非常重视”(14.88%)与“重视”(42.33%)的合比率为57.21%,比2009年教育者“非常重视”(26.46%)与“重视”(45.29%)的合比率(71.75%)低14.54%。可见青少年与教育者都认为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重视不够,也不具有稳定性。
    (2)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的看法。2010年在科技工作者等6个群体中的调查显示,认为“非常重视”(18.36%)与“重视”(28.41%)的合比率为46.77%;认为“非常不重视”(9.42%)与“不重视”(27.06%)的合比率为36.48%;认为“不好评价”的比率为12.19%;认为“不知道”的比率为4.59%。可见科技工作者等6个群体的评价比青少年与教育者都低,换言之,科技工作者等6个群体认为学校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3.目前中学《科学》课程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1)青少年与教育者的看法。《科学》课程能否起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也是青少年与教育者最有发言权。2009年与2010年连续两年的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能”的总比率为36.47%;认为“一般化”的比率为30.64%;认为“不能”的比率为13.52%;认为“不好评价”的比率为11.66%;认为“不知道”的比率为7.74%。教育者认为“能”的比率为31.28%;认为“一般化”的比率为38.13%;认为“不能”的比率为9.82%;认为“不好评价”的比率为9.14%;认为“不知道”的比率为11.65%。教育者的评价略高于青少年。“能”是肯定态度,“不能”是否定态度,“一般化”是中性态度,“不好评价”是半否定态度,“不知道”也是半否定态度。由此可知,较多的青少年与教育者认为《科学》课程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的看法。在2010年关于《科学》课程能否起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的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等6个群体认为“能”的比率为31.73%;认为“一般化”的比率为33.86%;认为“不能”的比率为11.24%;认为“不好评价”的比率为12.82%;认为“不知道”的比率为10.37%。在这6个群体中,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的评价最低,认为“能”的比率仅有11.76%。显然,科技工作者等6个群体的较多人认为《科学》课程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教育者与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没有关注科学素质
    (1)教育者最看重的不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从2009年与2010年的调查可知,教育者最看重的青少年素质总排序为:“做人的素质”(30.83%)、“身体素质”(21.47%)、“道德素质”(21.24%)、“思想素质”(19.41%)、“政治素质”(5.48%)、“科学素质”(0.46%)、“企业家素质”(0.46%)、“不知道”(0.69%)。显然,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不仅没有被教育者看重,而且是被极度轻视了。
    (2)青少年最看重的不是自身的科学素质。在2009年与2010年的调查中设定的11个选项中,青少年会看重什么呢?其总排序为 :“身体健康”(42.68%)、“道德修养”(18.28%)、“人的尊严”(10.05%)、“学习成绩”(9.45%)、“考上大学”(7.93%)、“政治思想进步”(3.64%)、“其它”(1.95%)、“企业家精神”(1.93%)、“科学素质”(1.86%)、“上好的中学”(1.62%)、“不知道”(0.65%)。青少年最关注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忽视了自己的“科学素质”。
    (三)改善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思考
    1.厘清制约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主要原因
    制约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原因较多,在此仅列出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2010年调查中列出的10种制约因素供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等6个群体选择。结果显示,“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比率为36.08%,居第一位;其余各项的排序为:“教育观念陈旧”(24.30%)、“学生缺乏自主性”(12.94%)、“教师缺乏创造性”(9.56%)、“社会思维僵化”(5.77%)、“学生的能力基础太差”(2.97%)、“缺乏政策的有效引导”(2.89%)、“不知道”(2.23%)、“国家重视不够”(1.65%)、“社会关注度不高”(1.32%)、“其它”(0.33%)。排在主要原因前三位的是“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观念陈旧”、“学生缺乏自主性”,这三项均有着内在联系,由此可见,“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观念陈旧”是制约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印证了“体制性因素正在妨碍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甘晓,2010)的说法。
    2.创造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主要条件
    在2010年的调查中,列出10种条件供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等6个群体选择。其选择后的排序为:“教育体制科学、合理”(33.78%)、“教育观念先进”(21.50%)、“学生具有自主性”(13.68%)、“教师具有创造性”(8.82%)、“社会思维活跃”(5.85%)、“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引导”(4.78%)、“国家高度重视”(3.96%)、“学生能力基础好”(2.89%)、“不知道”(2.15%)、“其它”(1.65%)、“社会广泛关注”(0.99%)。排在主要条件前三位的是“教育体制科学、合理”、“教育观念先进”、“学生具有自主性”,这与“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观念陈旧”、“学生缺乏自主性”等三大制约原因是对应的,如何创造出排序前三位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
    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需做的工作很多,而哪些是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在2010年的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家长、研究生、大学生等6个群体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是“改革教育体制”,比率为28.67%,排序第一;其余各项排序如下:“更新教育观念”(25.87%)、“提高学生的自主性”(13.92%)、“提高教师的创造性”(10.79%)、“活跃社会思维”(6.35%)、“从小培养学生扎实的能力基础”(4.86%)、“国家高度重视”(3.30%)、“出台新政策”(2.23%)、“不知道”(2.15%)、“引导社会关注”(1.57%)、“其它”(0.33%)。显然,首当其冲的还是“改革教育体制”问题,其次是“更新教育观念”,第三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看来体制性因素与观念因素是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755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